返回

第六章:‘东西’的由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东西’的由来 (第2/3页)

余人等的赃银还没清缴,大家依然还有些盼头。

    然后就是赶紧把杨鹤召来,给了他50万两白银和一道圣旨。白银是赈灾和抚匪用的,圣旨是免除陕西今年税赋的。要想安抚灾民,减税是必要的政治手段。仅免一年,是因为大臣们坚持,对于天灾的认识,他们没有小朱清楚,但小朱自己也没好的理由说服他们,总不能说有仙人托梦吧?只好先免一年吧。

    在如何对待流寇,是剿杀还是招抚的政策议定上,小朱首次遭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阻击。因为小朱最开始的想法是‘剿为主,抚为辅’或者干脆不抚。

    然而,以刘鸿训、钱谦益为首,率先拿熊文灿受命招抚郑芝龙为例子,同样是大明国民,怎么海匪要抚,而灾民要杀?这些流寇更多的是灾民,只是因为实在吃不上饭了才造反的,所以,不能剿,一定要招抚。

    就连温体仁、徐光启、周延儒这几个小朱亲手提拔的重臣,也装聋作哑的回避着皇上寻求支持的目光。

    杨鹤更激进:

    “皇上度银以济军民过节,调熊文灿以抚郑芝龙。诚圣明之计,万民之祉。为何容不下陕西一隅的区区灾民?如若皇上一意剿杀,臣请致仕,纵万死亦求免抗旨之不臣之罪!”

    这是小朱当皇帝以来,第一次没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罢,既然大臣们态度坚决,他也没法子坚持了,而且听说六科给事中那边也商量好了,一旦下发剿杀流寇的旨意,他们将行使封驳的权力。于是小朱不得不摆下身段,和大臣们讨价还价起来。

    “既然众卿一意安抚,那朕想首恶务尽,胁从之人放还如何?”

    “如若接受招抚,便没有首恶和胁从的分别,臣坚不附意!”

    “你,你,…”老杨鹤一句话把他噎的,根本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钱谦益见状,连忙出面协调,

    “杨大人,这流寇叛匪岂可以不加区分,皇上的意思也是防备罪大恶极之徒,借招安之义,行苟且脱逃之实。不若杨大人仔细堪别之后,将首恶之徒上报朝廷,再行斩首,以立君威!”

    “对啊!朕的意思就是如此!”

    “臣亦附钱阁议!”温体仁等人也连忙出面圆场,于是,招抚便成了国策。剿杀,也只是剿杀那些实在该死之辈,但甄别的权力还在杨鹤手上,小朱的思路彻底破产。

    “那就请杨总督尽快成行吧!”

    他赌气说重话的习惯,大臣们都了解了。所以,杨鹤对皇帝如此讽刺,竟然毫无反映。反倒慷慨激昂的说了一大堆,什么皇上仁慈圣明,能开恩选他这个没什么本事的人,还托以重任,他感激涕零。他一定不会辜负他,尽快使得陕西大治。等等一番话语。

    说的小朱再次头大如斗,只盼望杨鹤这个老不死的赶紧说完滚蛋。杨鹤说的文言文,小朱一个是听不大懂,再一个心中开始溜号,他看着这些个很有些书呆气的文臣,不由苦笑的摇了摇头。只好皱着眉头,在杨鹤说完告退前,还特意把锦衣卫四左卫拨给杨鹤做亲军使用。也算皇帝巴结臣子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到年前的日子里,小朱就基本在杀人、数钱中渡过。魏忠贤和客氏谋反的动机、证据都十分充足。其中客氏还眷养了几名怀有身孕的女子,经过拷问,竟然是准备送进宫里给天启皇当儿子的。这下子,朝中哗然!于是,立刻颁旨,枭魏忠贤尸首、挞死客氏于浣衣局、定斩首弃市者十三人,罢官、抄没、削籍、流徙者千六百四十七人。除魏忠贤外,又查得赀财:珠玉珍玩折银7百32万两,黄金28万两(1两黄金和50两白银)、白银1568万两、房屋一千四百余间,田产十七万亩。

    刘鸿训一力主持了清理逆案的工作,着实杀了不少人。小朱身为现代人,曾经想别杀那么多人,但这种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个人来扭转的历史惯性了。好在因为有李红梅的例子,满门抄斩的判罚,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抄家是贯彻执行了,没法子,上上下下一大堆的人,都张着嘴等钱用呢,只好全部抄没了。至于抄没的钱财,分配比例早就定好了,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了。直到小年前一天,钱谦益才提醒小朱:

    “年关将至,既然没有赦免之可能,何不稍减血光?以慰上天有好生之德!还有,朝房轮值,排序有度,臣等尚有精力不逮的情况发生,而皇上,连月来经常理国事至深夜,无论月朗星坠仍时召朝臣奏对,还请皇上保重龙体,早为大明国嗣延泽后宫。”

    说白了,就是现在杀人不好,毕竟快过年了。再有,你得跟老婆们亲近亲近了,早日繁衍子嗣才是正途。

    最有意思的是,钱谦益最后还威胁小朱,如果他不听劝的话,他将发动言官和士子对他进行攻劾。

    望着这个极具名臣风采的钱次辅,小朱心中忽生一份感慨,谁不愿意青史留名?谁愿意当汉奸卖国贼?没有人会这么想!尤其这个年代,大家把名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是对国家失去希望,人人都会当烈士的,因为你牺牲殉国,国家不仅不会忘记,还会在史书上对你歌颂褒奖,你的后人也会以你为荣。反之,你这边忙活来忙活去,虎门销了烟,南湾灭了洋,回头非但没丁点好处,还把你发配到伊利去放羊,搁谁心里,都得骂一句娘。所以小朱心中暗下决心,他一定要把那一份希望之火保存下去。

    “朕多谢先生教诲!”说完还作了一揖“明天,朕便休朝一日,以谨先生之劝!”

    “皇上,”钱谦益显然被他诚恳的态度所感染,声音竟然有些哽咽:“皇上昼夜达旦,勤理国事,实万民之幸。国嗣绵延亦是国事,但因此而罢朝,恐风评有谬。不若皇上发一道旨意言明:盛暑祁寒,可免朝会。这样岂非两全?”

    哈哈,小朱心中得意的一笑,终于得到了一个著名人臣的心了,钱谦益为了保全皇帝的名声,竟然想了这么一个借口出来,好玩!

    “好!便依先生!对了,朕还想自内帑拨付15万银,交与先生,用来资助南北直隶的百姓过年之用。至于百官欠俸,朕想只得年后再说了。”

    “皇上体恤万民之心,臣铭感五内。百官欠俸,也的确难事儿,但小吏微员,还是要补就一下的,皇上可让南北两直隶的官员直接采买些米、肉、茶、盐,分发给百姓,这样依据市价来算,超不过十万银,户部再出三、五万银,加上剩余的皇银,足以让小吏过好这个年了。”

    “好啊,先生这话实在是休戚与共的好法子。便依先生,朕立刻拟旨给户部。南直隶济民的事情还要先生费心才是。”

    钱谦益的影响力多在江南,既然他同意的法子,南直隶估计接到信旨,不用等银钱到达,就会照办的。给基层干部发点过节费,也是他作为次辅的一项功劳。所以,钱谦益对于小朱自掏腰包,让有限人群过个好年的想法非常支持。

    于是为了打铁趁热,小朱赶紧让方正化拟旨。

    ※※※

    说起来,小朱现在的一后二妃,各有特点,以至于她们的近侍也跟着带有类似的特点。

    像方正化,李凤翔几个,就是是皇后的人,平时没什么言语,但在很关键的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能力。李凤翔叫小朱起床的时候,敢拿冰水浸过的丝巾往皇上脸上打,这事情还真没第二人敢做。

    方正化现在属于小朱的润笔太监了,他的文笔和理解能力是小朱所见中最好的一个,甚至刘鸿训起草的文字,都需要方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