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东西’的由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六章:‘东西’的由来 (第1/3页)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朝堂在一方面夸皇上不贪财的同时,一方面再次出现争端,竟然有人弹劾起小朱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张彝宪曾向他提请推广种植番薯一事。言官们的理由是,他作为皇上,怎能依靠内监来决策国事?

    应该说,这份弹劾的奏折着实吓了小朱一大跳。有关番薯的事情,几乎就是他和张彝宪两人之间的谈话,绯儿太小,不可能外传这些事情。他的起居注和实录的编写,在他没死之前,是不能公开的,因为连他都无权知道这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那这件事情是如何外泄的呢?只能从宣金、陈两家后人入觐的中旨上入手了,中旨不需要通过外朝的手续,所以,一定是内廷负责润笔和加宝这些人泄漏的。

    事情本身并不严重,无非就是他拟推广种植番薯的想法虽好,但他不能依靠太监做出决定,长此以往,又走回了内监乱政的老路。

    但事情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严重,皇上的一举一动,外朝的这些臣子竟然一清二楚,这才是让小朱震惊的地方。

    当他连夜召见阁臣后,更加愤怒的发现,外朝已经传开了,说什么三日斋戒,无非是皇上的缓兵之计。阁臣的名单早拟好了,而且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内阁名单。这一切,明显是小朱身边有人在任意揣摩皇上的心思,否则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流言蜚语。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份一摸一样的圣旨,分别张贴在乾清门内侧和午门外侧:“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戒廷臣交结内侍。违者诛!”

    小朱是真生气了,坐在早朝的御座上,气呼呼的在和群臣吵架,内容很简单:他依然让钱谦益当礼部尚书;阁臣重新推选;正式声明,前朝旧事,一概不问;关于番薯一事,以后他会注意和阁臣九卿多沟通;以后尽量少发中旨。

    这天的早朝就是在较劲吵架中渡过,因为小朱虽然服了点软,但语气也不是很客气,搞的纠礼御史竟公然指责他有失人君之礼。其他言官又说纠礼御使多事情,不应该指责君父。等等等等,悲哀啊!老是这么罗圈架的吵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不过言官指责小朱签卜为虚,自择为实,也并不算冤枉,小朱最近一直在琢磨内阁的人选,并且,部分流传的版本,还的确有些道理。小朱这么做(自选阁臣),有着很复杂的理由:

    首先是钱谦益,通常礼部尚书必是内阁成员,这已经是明后期的规矩了。李国普又提前推荐了钱谦益,如果不让老钱在他这里当个阁臣或者九卿之一,将来他投降后金就更有理由了。他的投降对士林的影响是巨大的。

    曾经的崇祯确实没重用他;福藩、潞藩争立的时候,他又挨了不少骂;后来又没少受委屈。以致于他降后金时,心理上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毕竟大明对他不怎么样,一个这么有才华、有名望的人,政治失意的如此彻底,换成是小朱,小朱自我判断同样投降的毫无压力。人嘛,都有私心不是?高尚的人确实有,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高尚无比!

    所以,既然小朱决定重用钱谦益了,那自然要做的功课足一些。而且,小朱重用钱谦益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钱谦益把全天下的清流、士林全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再来看看温体仁,以老温的人缘和最近的表现来看,这老小子果然有当孤臣的天赋。当然,小朱是乐见于此的,因为老温如果不成为孤臣,既不会对小朱忠诚,也不会好好干活。重用老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东林人。所以小朱必须选择老温入阁。

    重推阁臣,也是如此,朝臣格局重新洗牌,是检验他作为皇帝,究竟有多少权威性的手段之一。

    不过还好,重推时没再出什么波折,新皇复杂多变的性情,让群臣都感觉到年轻的皇帝不是那么好对付。所以,基本按照小朱的意思进行了推选。其中温体仁推荐了周延儒,周延儒投桃报李推荐了温体仁。两天之后,小朱明年改元后的第一届内阁名单总算是定了下来:

    内阁成员:

    以钱谦益、孙承宗、周延儒、温体仁为东阁大学士,以刘鸿训为文渊阁大学士。刘鸿训是首辅,钱谦益是次辅。

    六部九卿:

    吏部由刘鸿训兼理。尚书是王永光,熊文灿和杨鹤都是他推荐的,可见他对人员还是比较熟悉的。

    礼部尚书:钱谦益,他毕竟是当世大儒,礼部分管科举,天下士子的座师,没有点文学底子也的确干不来。而且这家伙估计早就有入阁的信心,所以早早就来北京等着呢!也罢,这次就留下他了。

    户部由温体仁兼理。尚书是毕自严,明末的户部尚书,叫谁干都是错,并不在于有能无能,而是因为财政实在窘迫。毕自严还算清廉,所以让他继续做下去了。

    兵部由孙承宗兼理,尚书是王洽。

    刑部由周延儒兼理,尚书是成基命。

    工部由孙承宗兼理,尚书是徐光启,应该说,九卿阁臣之中,只有徐光启一个人属于越级擢拔。手段就是借着跟群臣吵架的机会,直接玩了个声东击西。好在工部是个干杂事,还受累的工作,军备、河务,都不是好干的累活脏活,没多少人愿意做。徐光启在天津搞的试验田,又确实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官声。大家一时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只好作罢。但大家都不知道,小朱提拔徐光启的真正原因,是实在敬佩老徐这个学贯中西,鞠躬尽瘁的大学者。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震孟、潘汝祯

    大理寺卿:周道等。

    通政司使:蒋德璟

    詹事府詹事:周延儒、温体仁,

    严格来讲,刑部、大理寺、詹事府都属于轻闲衙门。尤其是詹事府,更是典型的闲职,小朱现在连公主都没有呢,这俩宝儿贝的工作几乎等于零。周延儒和温体仁原本是礼部侍郎,但和钱谦益算是撕破脸了,所以,这两个人的实职都要变更。

    嘿嘿!这就是新一届的行政班底了,看着这份名单,小朱心中很有一种做出成绩的成就感。虽然说这个班子很是不伦不类,但比起原有的要强化一些。在新班子的理政下,魏逆一案也有了初步的结果。

    11月17日,在曹化淳押着魏忠贤的赃银姗姗返京的时候,小朱终于盼来了救命的银两:白银732万两,其中黄金、珍玩、珠宝折银230万两,另查魏逆私田23万亩,经查,竟多数荒芜,无人耕种,概因魏逆不愿多付人工所致。先收归地方,用以安置流民、宫中裁撤,病残老弱之军民。

    因为有了魏忠贤的银子垫底,小朱的手笔也大了一些,赶紧催促毕自严尽快把边军、驿卒久欠的银饷发了下去,并且心血来潮,在内阁会议上,做了一个声明:

    “晓谕各边镇、驿站之将卒,本次发饷,并非清理积欠,而是新皇发给军卒过年之费。将士守土而忘利,朕切知之。是故,欠饷仍存,待国有余之时,另补欠饷。”

    也就是说,这次发放的200万两白银纯属过节费性质。欠饷朝廷仍然记着,以后会补发给你们的,等着吧。这样的空头支票是需要开的,这样既保证了军心,又和大家交个心,如今朝廷实在是穷,才欠饷的,要想拿更多的钱,便给国家好好当兵,安心当兵。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好,但代价就是发钱发的很肉痛!

    不仅小朱肉痛,所有的班子成员也肉痛。但好在是魏忠贤一人的赃银,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