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巨型火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九章 巨型火箭 (第3/3页)

――这个问题咱们必须得解决……”

    为了给航天部门创造刚性需求。用项目来引导技术发展。更是为了降低核聚变炉的难度。中国选择了氦-3反应炉作为突破方向――这是早在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事实上,中国的科研部门押宝押对了――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就算没有unsc的技术援助,中国自己也可以在十年内拿出成品的聚变炉。无非就是技术没那么先进罢了。

    但是天总不遂人愿,核聚变反应炉顺利点火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拖了整个工程的后腿。千算万算,没想到大推力火箭出了问题――7.5米芯级的长征-5号连续两次都点火失败,结果只能磨磨蹭蹭地用5米芯级的玩意一点一点地蚂蚁搬家……

    为此,火箭院经过了一**清洗――但是就算原有的问题都整顿完成,短时间内也无法拿出能用上的成品――质量加速器的建成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不可能只靠长征-5号那个细细的小管子……而且如果发射的载荷不够大的话,那么质量加速器在成本方面的优势是根本体现不出来,就算质量加速器建成之后,化学火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还会有一席之地。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聚变电站的燃料供应问题――如果再不解决后续燃料的问题的话,第二座聚变电站就成了镜花水月。

    为此,早在秋风之墩号降落地球之前,身为总理的姚齐贤打算咬牙出血也要拿下俄罗斯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哪怕最先进的rd-701/704弄不来,已经落伍的rd-170/171也行……而现在,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了中华帝国,政策的惯性倒是没什么变化――中国跟俄罗斯的合作,仍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在2000年后,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俄罗斯凭借着石油经济慢慢的恢复了一些元气。兜里有些钱的北极熊开始有选择的继承苏联的某些遗产,而大推力火箭这一块就开始慢慢的增加投入。能源火箭本来是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的作品,解体之后,俄罗斯和乌克兰总不对付,尤其是季莫申科“橙色革命”之后,双方的关系更是一落千丈。俄罗斯航天联合体的工程师们不得不凭借着rd-170这个最大的遗产慢慢的恢复。

    这个趋势,早在梅姐夫和普大帝上台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到了“大帝亲孙女”,也就是叶莲娜成为俄罗斯政府总理之后,随着西伯利亚大开发计划的推进和俄罗斯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她采取了强者更强的办法――俄罗斯航天部门首先敲定了安加拉火箭的发展计划,同时在2010年开始恢复能源火箭的后继者,也就是祝融星火箭的筹备工作。

    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且在大部分工业门类上也开始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一部分工业门类上,中国仍然无法与一些该门类的传统老牌强国相提并论――俄罗斯的火箭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在巨型火箭上面的技术储备和天份,随着四燃烧室的rd-702实验成功,俄罗斯的巨型火箭发动机的巅峰已经站上了单台推力80万公斤。祝融星第一枚火箭样机在2025年下半年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顺利发射升空,3芯并联后其leo足有350吨,相当于7辆主战坦克。5芯并联增加到了600吨,如果是7芯并联还会再高,高到能打一艘小型护卫舰上去――如果用来登月的话,一次开采的总量就比过去那么多年开采的总和还要多。虽然跟能将数以千吨的月尘一次性送入空间提炼室的质量加速器不能比,但是在短期内满足人类需求,甚至返销亚述都是可以做到的。(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