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章 万卷书万里路 (第2/3页)
个名义上是饭店、其实是老板的家的地方,并没有看到太多年轻人和儿童用的东西,家里应该只有老人一人,或者顶多再加上个老伴。
不过里里外外都还算干净,吃的用的似乎也不缺乏,感觉上这个老板平日的生活状态应该还算马马虎虎――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家产的,后面的小山头有点土地,随便种点什么基本上温饱也就有了,养点子猪鸡鸭,偶尔还能弄到些山货泡点私家药酒喝一喝,再隔三差五的接待两桌象自己这样的过路客……
从某种角度上讲,老人家的日子,也许比大城市的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的人们,更加健康也更加闲适。钱对于他们来说,用到的地方不是很多,所以连100元钱在他们心目中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这也许就是华夏农民最传统、最普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了,现代的商品经济看起来对于他们意义并不大。
可是如果他们能一直保持着这种生存状态也就罢了,但他们的后辈呢?年轻人自然更加向往外边极其物质、但丰富多彩的花花世界,渴望走出大山。
显然,自己父辈辛辛苦苦、甚至可以说是偷奸耍滑挣得的这100元,可能还不够他们的儿孙辈,在城里吃两次味道营养远不如自家土饭的肯德基……
那么自己在网上看到的那个将要处于自己治下的、据说更加贫困的小山村,那里的百姓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司马也知道自己这么想,有些子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账毕竟不能完全这么算。
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的机会,这里悠闲,但却没有机遇;外界竞争残酷,但却遍地机会,还能开阔眼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司马觉得,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让自己的治下“脱贫致富”,重点更应该是尽力拉平“留守农村”与“走进城市”二者之间,在生存质量上的差异,给予每个人一个相对平等的选择机会――你可以选择走出去迎接挑战,用承担更大风险的方式,去争取更大的成功;也可以留下来过一种和外界生活质量基本等同,但更闲适的日子。
----------------
偶然在路上吃的一顿饭,让司马多了很多感悟。
这让他想起了另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读的书已经足够多,过目不忘的本事,更是让他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读。
可是仅仅从崇安出来不到一天,他就发现,从文字里得来的知识,永远不能弥补真正走到天地之间,亲眼看到的东西。
他没有再急着赶路,先是在石门市的山水之间和市井里盘桓了数日,这里的民风、习俗、特产等都和丹芦多少有些类似之处,在这个和自己毫无利益相干的地方,他认为自己可能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不过略微让司马有些遗憾的是,作为一个热门旅游景区,在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