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两件事” (第2/3页)
他前脚刚走,老人家就双手抱着拐杖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郑局长被问住了,想了好一会儿才凑到他耳边道:“春节时他们搞了个开放活动,我想那个活动很可能是为现在的‘快捷通道’造势。毕竟相对于获得中央政府批准而言,获得美国和港英政府同意更难。”
“事先没让腾家丫头跟你通个气?”
“没有。”
老人家不置褒贬的点了下头,又问道:“他现在在哪里?”
“美国,”郑铭一边帮他按摩着肩膀,一边在他耳边笑道:“nb航空在纳斯达克上市,一下子圈了好几亿美元。老爷子,他的身价又涨了。如果今年再评一次全球华人亿万富豪榜。至少能排进前30名。”
nb电气在香港很有名。在国内却名声不显。要不是“nb未来窗”平面直角彩电,几乎很少会有人去留意搞不清到底是哪个国家的nb电气。
相比之下,“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的西川彩虹、“东方魔水”健力宝、广告铺天盖地的“太阳神”口服液、飞速崛起的巨人集团等国有或民营企业更受关注。在绝大数中国人眼里,这些公司或集团的老总才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不知道由于其商标,还是由于其价格定位,nb电气产品和设备被人们自然而然地归纳到进口货那一类。包括nb未来窗彩电在内,都属于跟日本高档彩电一样的奢侈品,而不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
只有教育、电力、医疗、计算机等几个行业内的人士。以及广都、沪江和南滨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省市官员,才知道nb电气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想到前段时间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把刚在国内收购重组的几家合资企业在纳斯达克打包上市,老人家自言自语地说:“中国轮胎公司刚在纳斯达克融到了1亿美元,没想到他们也去纳斯达克上市。”
郑铭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凑到他耳边道:“老爷子,从表面上看,nb电气真不如‘中策’有魄力。迄今为止,在国内好像就三四家不大不小的合资企业。除了保安工业园上点规模之外。沪江和南滨的工业园不是在建,就是在规划。甚至都没几个大项目。但他们走得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至少在我看来,nb电气比‘中策’更有魄力!”
中策是“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的简称,前身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日资公司。印尼籍华裔企业家黄年鸿先生于1991年将其收购,并更名为现在的“中策”。
黄老板在东南亚非常有名,经历也非常传奇。
他父亲是印尼巨富,在1960年z总理访问印尼的时候,把当时性格反叛、爱憎分明、人小主意大,喜欢交朋友,稍微有些力气就开始“行侠仗义”,每次回家脸上、身上常挂着“彩”的他,送到中国“让m主席管教他”。
下过乡,插过队,甚至被打成过“黑五类”,对中国非常了解。
他注重政商关系,回印尼后与印尼情报部长合作,在新加坡与李光耀的弟弟一起做生意。而去年,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香港中国策略投资有限公司主席。
当年在西山省插队时,他最羡慕城里的工人,梦想被招工回城做个学徒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但那时,他这样的黑五类根本进不了工厂。而今,即使买个工厂,对他来说,也是易如反掌。
要么不干,一干就是大手笔!
自去年4月受西山省委书记邀请,收购西山的一家橡胶厂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到处参观企业。西山合约刚刚签订不久,就在一片融融春意中下到hang州收购了4家企业,其中有效益很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橡胶厂,以及一家应当地政府要求“搭购”的亏损企业。
他被请到祖籍地闽州老家,一次饭桌上的交易,惊动了大半个中国。
席间,市委书记和市长希望他在家乡投资。他就开玩笑地问,市里一共有多少个厂?市长说有41个。他说,那就都合资了吧!
从那之后,他迅速把阵线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连连刷新一次性收购国有企业数量的记录,最高的一次签下了101家!
在这样的速度和魄力下,“中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设立了200多家合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业务包括轮胎制造、啤酒、造纸、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通讯、基础建设、化工和一般消费品。
事业版图扩展到东广、福闽、东山、西山、西川、夏宁、宁辽和bj等十几个省市。涉足行业之多,跨越地区之广,以及收购过程中的几十上百家的一次性大手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
一个是纯资本运作。一个是稳扎稳打。靠研发和创新去赌明天。
老人家何等人物。岂能不知道这两家“香港公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