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1) (第3/3页)

永五体投地。因为例证随处可见。他见识过乡村里的集市,有的甚至是用鸡蛋来做衡货。梳三个鸡蛋,发簪五个鸡蛋,十分常见。

    之所以能派得上用场,因为这些衡货本身就具有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就是人们相信交易到手上的衡货有价值。

    所以说衡货的本质便是信。

    不过最常见的衡货还是钱。

    钱最早是贝壳。并非贝壳值钱,而是稀少。

    古者宝龟而货贝,以海贝为币。安阳殷墟,出土了很多。

    只是随着滨海之民借助地利而搜集大量贝壳,随着贝壳采集得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就没人使用了。继而出现了金币。这里的金,是五金的金,金银铜铁锡。开采难,铸造也难,不会因多而贱。故而使用铜币,从周时,延续到金。

    如今之所以铜贵钱贱,使得不法之徒融钱取铜,去铸造铜器,正好证明了铜钱本身与实际价值无关,而只跟信用有关。否则钱币的价格就不应该低于等量的铜器。

    而朝廷铸币,就有义务维持货币的信用。

    “昔年潞公安抚陕西,有一官上书请废铁钱。事虽不遂,但谣言已传遍京兆府。市井之,物价腾贵,而铁钱无人收用。潞公使家人以绢四百匹至市上易铁钱,民间遂安,铁钱通行如初。他所做的,也只是回复铁钱的信用。”

    赵世将感慨着。不论这是不是示好旧党,韩冈利用彦博为例证,在章把道理说得更为通透了。而且秉承了韩冈一贯的风,都是论点、论据、论证俱全,证据都来自于身边随处可见的场景,让人看了就不由的信服。

    在场的诸多人等,看了韩冈的章,无不信服。

    剩下的只是做和不做,以及韩冈想要他们怎么做。

    所以他们需要冯从义。

    ……………………

    “《钱源》。”

    王安石对着面前的字纸皱着眉头。

    平章军国重事,一人之下而已,天底下想要奉承他的不知凡几。从快报报社得到信报,拿到韩冈想要刊载的章,比任何人都要早。

    按照韩冈过去命名的习惯,也许应该改成《货泉追源》才是,那样已经很直白了,而现在的题目更直白。

    轻轻将纸页折起,王安石重重的靠在椅背上,神色前所未有的沉重。

    “大人,怎么了?”

    王旁亲自端了解暑的饮过来,却见王安石对着书桌叹气。

    王安石将单薄的纸页递给儿,有着淡淡的失落:“无一字提及义利,却没人比他说得更通透了。”

    钱即是信。

    义利之辩,至此可以休矣。

    韩冈没有一句反对铸币,却明白的要求朝廷保证新币的信用。

    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难存。

    朝廷几次铸大钱,看似有赚,其实亏掉的是国家的信用,长此以往,信用耗尽,国何以存?

    打仗之前都要发一道檄,这叫名正言顺。韩冈这一回也是名正言顺了吧。至少在朝廷之外,所有人都会认为将韩冈阻拦于外是个巨大的错误――若有韩冈在朝,朝廷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与其空耗唇舌,不如穷究其理。

    这正是气学的宗旨。

    王安石沉沉一叹,他一意孤行坚持的新学,真的是对的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