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11) (第2/3页)
就已经是很难得了。”韩冈双目清冷,盯着前方的虚空,犀利如刀的眼神仿佛能扒皮抽骨,将人看到了骨头里一般,“可惜这样的士大夫实在是少。”
王旖不太喜欢丈夫现在的表情,勉强的转过话题,“那官人不喜苏瞻的诗词,就是因为他说过出来做官就是为了享受?”
“谁说的,最近的诗作为夫还是很喜欢的,只是不喜他早年的作品。”韩冈辩解道,他前生所喜欢的东坡诗词,在眼下只出现了一半,都是出外任官之后的所作,“苏瞻早年的诗词,也就只是有采而已。同是咏明妃,他的那一篇就远比不上岳父之作,失之浅薄。”
同样是咏王昭君,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传唱一时,人人争相唱和,就是司马光都和了一首。‘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前一首,叹世事如一,无论外;后一首甚至藏了良禽择木而栖,臣亦能择君的想法。而苏轼的‘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说浅薄已经是很宽容了。
而且苏轼在反对改变役法时也说过,没了服衙前役,在官员家免费做工的百姓,官员家就未免显得‘雕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为了取乐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天和国家做事。
按照后世的话说,早年的苏轼,缺乏人主义的关怀,对百姓只是挂在嘴边的符号而已,触犯到自己的利益就会抱怨起来。直到出外后,在外任职数年,才有了些改变。
“苏瞻近来的作品,佳作连连。‘明月夜、短松冈。’可不是寻常笔力能写出来的。”
“倒也是。”王旖点点头,苏轼的这一首悼亡词,伤痛感怀之处不输元稹,意境则犹有过之。此一篇一出世,便在旬月间传遍了大河南北。
“‘会挽雕弓如满月’更是值得痛饮一大白。”韩冈笑道,却见王旖神色淡淡,知道这等豪放派的诗词,不合此时大部分人的胃口,“如今他在湖州的任上,想必又有佳作。”
韩冈对苏轼自从出外之后风的改变很是欣赏――不仅仅是韩冈,士林对苏轼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不过韩冈从没打算跟苏轼做朋友,而从苏轼那边来说,当然也不会喜欢连诗词都不会的韩冈。他身边来往的友人都是采风流的才,韩冈可够不上标准。就算没有旧时的一点过节,完全不同类型的两人也不会有多少交集。
“嗯,多半如此。”王旖感觉水冷了一点,唤人进来兑了一点热水,道:“年节一过,西北就要谋划攻夏。不知道熙河路粮草还够不够,去年天下五谷丰登,要是今年也丰收就好了。”
“今冬北方各路都不缺降雪,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会又是个丰年。如果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