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贡院明月皎(中) (第2/3页)
。商鞅变法的成败得失,谢安石说过,王安石也说过。
韩冈还记得王安石曾经写过的一首论商鞅的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推崇商君卫鞅,如今的变法也仿佛商鞅当年。在场的考生只要不是糊涂蛋,恐怕都会拿来做论题。
但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很难写得出彩。
韩冈将这份题目放到一边,开始俯首写着贴经墨义的答案。对于关键的策论,他已是胸有成竹。
……………………
巡视考场内外的兵将来回走动,考官们则各自坐在正殿两侧的厢房,等着考生们完成他们的考试。
曾布、吕惠卿等几个主考官,现在能在殿后休息。而祖洽,上官均等小官,则是必须在殿门便的小角房候着。
总共十几个官员,都是身穿最低一等的青色官袍。祖洽他们的差事是点检试卷,其实就是考校举人试卷,批定分数,拟定等第。也就是说,他们是批改考卷的第一道关口。
祖洽,是上一科的状元,上官均、陆佃是上一科的榜眼。这些监考考官,除了一两个例外,基本上都是上一科或是再前两科,排在前十名的进士。
二月初的天气,有些背离正常的年景。清晨时还好,但到了近午时分,就热得仿佛是三月末的暮春时节。陆佃坐在窗户边上,正能晒到太阳,官袍内的皮袄根本穿不住身,脱了之后,方才能按坐下来。
十来个前科进士,百无聊赖的坐在一起,除了闲谈也没有他事可做。
“不知今科状元会花落谁家?”祖洽很闲的问着,也只有他这个的状元公,才能用这等前辈的口气说话。
“殿试还早得很,还是猜猜谁是礼部试第一吧。”舒亶是治平二年礼部试第一,也就是省元。针锋相对的说话,其实也是在半开着玩笑。
“应该余吧……他在国监名气不小。”龚原是国监直讲,对于国监内的情况很是了解
“湖州朱服名气也不小。”另一人说着。
祖洽立刻将之否定:“他的风只合作第二,做不得状元。”
朱服是苏轼的弟,祖洽能看得惯就奇怪了。
“涛的章不差。”
“他的确有些可能。”
“还有邵刚。”
“采识见都有过于常人之处。”
天下聚于京城的五千多贡生,能在东京城传扬开姓名的,多半都不是简单人物,大部分都有冲击状元的实力。余、朱服、涛、邵刚都是其的佼佼者。
“韩冈呢?”忽然有人冷不丁的提到了这个名字
论起名气,韩冈在今科贡生之,是当之无愧的声名最盛。
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祖洽在殿试的策问试卷上写了一堆关于新法的好话,差点就被苏轼给黜落。上一科取的排名前列的进士,无一例外都是偏向于新党一边。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