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一章 银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一章 银行 (第2/3页)

凯――――――这里说的是清室退位后。

    如果是换成那个时候的袁世凯,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丝可能。

    但是对于严绍来说,就真的是半点可能也没有了。

    至少在严绍看来,想要发行信用货币的话,首先需要结束军政阶段,进入训政阶段才有些可能。

    “金块本位制吗?”毕竟是财政部长,听了严绍的说法后李良很快就明白了过来。“您的意思是?”

    “稍后我就让伊莱诺安排下,从国外购买一些真金白银回来,之后就用这些东西来作为准备金。为发行纸币进行准备。”说到这里严绍再次看向李良。“说起来,你觉得这个兑换上限定在多少比较合适?100块?1000块?还是10000块?”

    “10000块吧…”想了想,李良开口回答道。“这种兑换制的货币。其实本来也没打算让普通老百姓兑换,毕竟如果能够随意兑换的话,本身也是一个大麻烦。而现在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工资也只有50块左右,我们集团内的职工要比别的地方强许多,但也只是勉强接近100块,既然左右那些普通人也兑换不了,到不如把数字定在10000块…”

    听完李良的话。严绍点了点头。“行,稍后我就让伊莱诺去准备这件事,另外还有银行。尤其是印刷纸币和铸造银元的设备…”

    直接只发行纸币的话,毕竟还是有些冒风险了,何况哪怕是在后世也是有硬币存在的――――――虽然都是些小面额的,而且除了1元的硬币外。剩下的硬币基本上也已经买不到什么东西了。

    所以严绍打算纸币、银元一起来。等到军政阶段结束,进入训政阶段后,严绍在慢慢的减除掉银元,尽可能使纸币成为主流,并在达成这个目的,同时政府的信用也足够后推行信用货币,也就是不兑换纸币。

    说完严绍看到李良的眼睛一直集在木架上的玉杯上面,无奈一笑。“喜欢吗?喜欢的话就拿回去吧?”

    “真的?这怎么好意思…”推脱了一下。李良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等到严绍再次这么说后。他就毫不犹豫的把玉杯拿在了手里。

    李良很清楚,自己这个老板对这种东西根本没兴趣,平时摆着也完全是因为伊莱诺和卡特琳娜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随便找个库房然后装起来,简直就是明珠暗投。

    因为这个,李良和其他几个爱好这类东西的人没少叹气。

    如今既然严绍愿意赠送给他一件,他自然是不可能拒绝的。

    ――――――――――――――――――――

    银行,其实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过近代银行在国的话,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人所创办的银行应该是国通商银行。

    1895年,国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由于需要赔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出现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1897年5月27日,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成立,实收资本金250万两,100万两来自盛宣怀主管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78万两来自李鸿章等官员投资,其余为商股。1898年该行发行纸币,1912年以后停止使用。

    第一家官办银行则是大清银行,大清银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原名为清政府的户部银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的户部改名为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清银行也因此被改组为国银行。

    想要创办一家银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你需要有充足的专业人员,其次就是铸币和印钞机。

    前者也就算了,后者则是十分关键的,毕竟要是钞票不过关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伪钞现象,这个问题可是非常严重的。

    “另外咱们在谈谈这个银圆的事情…”都督府的会议室里,为了银行的事情严绍几乎把所有人都找了过来,除了宗武和李国筠,因为这两个人现在正在南京开会呢。

    “银元的话,我打算分为几个等级,比如说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四个级别,另外还有镍币一种,五分的,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和一厘…”

    “同时在决定创办银行后,我们也询问过其他几家银行的意见,因此我决定银元一元的重量为七钱二分,并且以后银行铸造的银元都使用这个标准…”

    铸币吗,总是要询问一下其他银行是怎么做的才行,而这个就是严绍和李良他们商议出来的结果。所谓的七钱二分是指库平银总重量的七钱二分,也就是26.86克,其含银钱四分八厘。以银铜一的方式来铸造。

    “另外银元的正面图案是我们军政府的军旗,也就是赤底龙旗以及铸造的年号,背面则是纹饰还有币值…”

    严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