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233 【电影情报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233 【电影情报站】 (第2/3页)

请再多明星,它也顶多就拿5000万,想靠明星一下子拿几个亿,这不可能,要不然大家就拼明星了,谁还讲故事。”

    万小虎说的这些,还算是客套,事实上他对明星的号召力,真不觉得有媒体炒作的那么夸张。后世也太多例子证明明星号召力就是虚的,《阿凡达》没一个明星,照样全球第一,《金陵十三钗》请了“蝙蝠侠”贝尔.克里斯蒂安,结果北美就拿了三十多万美刀,不是三千万也不是三百万,而是三十多万啦!

    还有当年片酬世界第一的“船长”约翰尼.德普,拍了2.5亿美元成本的《独行侠》,结果赔的底裤都没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故事不好,明星真没多大作用,尤其是《通缉令》这种依靠子弹拐弯作为噱头的动作电影,卖的不是明星而是场面。

    记者又问:“华语片能够卖出大价钱吗?好莱坞对东方人的面孔似乎很模糊,很难辨认?”

    万小虎笑说:“这是中美合拍片,故事也非常简单,没有东方的含蓄和委婉,我花的成本,都会在动作场面和特效制作上。观众不是来看这些东方脸孔,而是看打斗。一段简单明了的故事,一些火爆的镜头,这就是商业片了。”

    “万导,据我所知,蒲公英和萨沙娱乐都不具备全球发行的网络,还是需要依靠大公司发行。记得梦工厂制作的《拯救大兵瑞恩》全球快5亿票房,梦工厂也只分到了3000万利润,《通缉令》需要多少票房才能回本呢?”

    万小虎愣了愣,感觉这个问题莫名其妙:“额,不知道你从哪得出的这个数据,我觉得你应该先查一下好莱坞的发行和制作分成比例,在好莱坞,发行和制作的比例,发行方拿到的一般在票房的5%左右代理费,而投资方,拿到的分成是30%,尤其是根据首周和次周的浮动分账,比例可以高达50%只60%,也就是说,基本上我投资6000万美元,拿个两倍半的票房,仅票房分成就能保本了,其它的音像制品和周边产品都是赚的。”

    全球电影市场的分账比例,涉及到进口片分账和本土电影分账。

    进口片各地分账各地有所不同,但是通用惯例是制片35:发行17:院线48,也就是该地区影院院线分帐48%、国外制片方和发行方分账35%、该地区发行方分账17%这个比例。

    其中国外制片方(投资方),要支付5%的代理费给国外发行方。这就是万小虎说的。投资方在海外地区能拿30%的票房分账。

    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电影不发达,为了多购买外国电影,分账比例还会更高,比如台湾的分账比例就是国外制片发行方拿50%以上,这时候制片方甚至能拿到45%的票房分账。

    很多大片为什么喜欢从小票仓开始抢先上映,就是因为票房分的多。自然要照顾一下。

    而本土电影分账,在中国内地,剥削的比较狠。以前的分账比例就不说了,加入wto后,开始与国际惯例靠拢。

    首先票房要贡献总的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部分,按照上下游分账,上游发行和制片拿43%,下游院线和影院拿57%。

    其中上游的43%。再分出15%给发行方,也就是发行方拿总分成的5%至8%这个比例,制片方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