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44 我是包衣我光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7-44 我是包衣我光荣 (第2/3页)

定明天去凑凑热闹。

    忆苦思甜大会的会场设在正阳门外的空地,正阳门是内城当的一座城门,和外城的永定门正对着,属于交通要道,人流量巨大的那种,空地上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南来的北往的客商们驻足观看,附近的百姓们更是拿了家里的马扎、小板凳过来开会,门提督的手下们端着红缨枪在附近维持着治安,挎着篮的小商贩们苍蝇一般四处游走,叫卖瓜、花生糖、凉茶。

    主会场是个木头搭建的戏台,两边挂着一副大白话的对联,上联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下联是:“世代感谢大清恩”横批是一排硕大的,震慑人心脾的红底大黑字:“我做包衣我光荣”戏台的一侧,拿着胡琴和唢呐的乐队正在调试乐器,一个形象俊朗的青年人拿着大喇叭站在戏台上喊着,让台底下的群众静一静,老百姓们叽叽喳喳的不肯消停,直到步军衙门的当差的冲过来用刀把揍了几个人之后才平息了聒噪声。

    刘光等人挤在人群看热闹,台上那个俊小伙显然不是主讲,咿咿呀呀的不知道说些什么,老百姓们也不去听,只是私下交谈着,等着大会结束好去领取小米,过了一会儿,台上的人下去了,一声锣响后,一位面目严肃的男登上了戏台。

    “吆。这不是李云龙吗?”刘光忍不住乐了,这位爷天上一张装逼的脸,苦大仇恨的表情和当红某电视明星差不多,反正是一脸的主旋律,看来满清挑选宣传战线上的人员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李云龙”站到戏台央,一把拉过话筒朗声说道:“街坊们,乡亲们,我叫范建,是门头沟的庄稼人,今天到这里来就是想把我这十年来的生活向大家做个报告,用我的现实经历回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朝廷的污蔑!”

    范建的嗓门很高,也很有磁性,一下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看到台下众人的脸转向自己,范建的动力更足了,扯着嗓门喊道:“在我的老家门头沟,乡亲们都叫我范先生,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书,称不上先生,我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我的生活巨变告诉大家而已,让大家知道朝廷的好,同时也给大家指一条光明大道出来,大家有没有兴趣听我讲?”说着将话筒很潇洒的指向台下的百姓们,指望能听到地动山摇的“有”字。

    当然没有人跟着他瞎起哄,京城的老百姓才没那么好糊弄,大家都是奔着小米来的,哪有闲空配合他的表演,只有七八个事先安排好的泼皮拍着稀疏的巴掌,大声喊着:“有”引得群众们一阵低声地哄笑,不过范建并不气馁,依旧自信满满的说道:“既然大家这么想听,那我就说一段我的真实经历吧。”

    后台有小厮端来一杯茶请范建润喉,范先生一饮而尽,豪爽的拿袖擦擦嘴,望了望天边的浮云,似乎沉浸到对过去的回忆当,连眼神都变得犹豫起来。他用缓缓的语调说道:

    “前明末年,我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在门头沟王财主家扛活,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王财主家的长工,我自幼就在他家放羊,吃不饱穿不暖,干活稍微慢一点就要挨鞭,大年三十连一顿饺都吃不上,就这样辛苦的劳作,也换不来东家的慈悲心,我还记得那年冬天,我爹因为失碎了东家的一扇琉璃窗,被他们剥了衣服用蘸水的鞭抽了一百多下,那么健壮的一个人啊,生生被抽得不成人形,回到家吐了好几升血就死了,我爹临死前望着北方对我说:“孩啊,爹是等不到那一天了,但是你还要等下去,等关外的英雄们来解救咱们苦难的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