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嫁妆 (第2/3页)
的话不但有水分,而且水分还是大大的充足。
丈量房屋,打制家具是在小定之后的事情,张氏虽说在伊水小定之前看了两家木材铺,却连最终选择哪一家还没有定下来,自然不存在什么将定金全部预付之说了。
虽说,李洵给女儿置办嫁妆的银足有十万两,但是给伊水打制家具的预算,张氏也没有打算超过一万两。
这些年,张氏收藏了不少紫檀木材和黄花梨木材,虽说给伊水打制家具还不够,但是再花钱购买的也有限了,加上工钱,满打满算的,一万两也就足够了。
剩下的钱,张氏除了打算添置几件稀罕的西洋摆件外,剩下就是为李伊水预备一些古董字画。
西洋玻璃镜三千两,自鸣钟八千两,在加上一些东洋来的花露水、肥皂、用在脸上的跟胭脂一样功能的花蜜……零零碎碎的加起来,也有一万五千两。
李纪这段日,一落衙就往琉璃厂跑,就是打算给妹妹淘换几件字画。张氏其实并没有打算从那里淘换出什么好东西,但是既然是庶的好意,张氏也没有阻拦,但是由于李纪已经成家了,虽然还没有分家,想到他房间里的一妻一妾,张氏就对李纪说,给伊水置办嫁妆的银钱都从她这里支取,要是李纪在琉璃厂淘换了好东西,回来后可以到管家那里报账。
李纪有些脸红,连忙分辩,“母亲,这是我准备送给妹妹地贺礼,就不用到管家那里报账了吧!”
张氏笑眯眯的说道,“你的贺礼那一份自然不用报账了,但是难道你只想淘换到贺礼就算完了,不给你妹妹置办嫁妆出力了?”
李纪一听,心里领会了,笑着说,“自然不会的,给妹妹置办嫁妆的事情,我又怎么会落人之后呢?”
话说,李纪不断的在琉璃厂转,确实淘换到了几件好东西:一幅明朝朱端地绣石画,要价也不高,一千两银,也是那个老板看到李纪实在是喜欢这幅画,才狠着心要的价钱,没有想到李纪连还价也不还价就将这幅画买了,让那老板很后悔。
还有几幅今人的字画
有的名不经传,但李纪觉得这些字迹写的好,便也价钱自然低廉的多。
李纪算了算价钱,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三千两银,便决定不再去管家那里报账了,算是自己给妹妹的礼物。
想到这里,李纪转进了一家门面很小的字画店。
看看外面,李纪有些不满意,便转向旁边的架上。
将这个架上的字画浏览了一大半后,李纪地手指触摸到了一个诗集上,心不由一动。
这本书的触感跟别的不一样,纸张似乎格外的脆,李纪连忙仔细看去。
扉页写着“寒山诗集”,劲道沧桑,李纪就将这本诗集拿到光亮出仔细的查看。
寒山李纪还是有所了解的,这是一个唐朝诗僧,唐代曾流传着“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的佳语,宋代以来,寒山诗受到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的青睐。李纪的藏书里,就有两本不同版本地“寒山诗集”,然而,这本“寒山诗集”却是李纪从没有见过的,其雕工刻印,李纪越看越觉得跟吕先生曾经讲过的宋版书相近。
捧着随着岁月的沉淀,反而纸张显得轻薄脆弱的这般“寒山诗集”,李纪终于确定了这本宋版《寒山诗集》的身份,转而小心翼翼的问这家店的老板,“老板,这本书我要了,多少钱?”
趴在柜台上的老板这个时候抬起了头,睡眼蒙蒙的看了一眼李纪手地书,伸出一个指头。
李纪松了一口气,便准备让小厮将一百两银票送上去,哪知那老板摇摇头,“我说的是一万两!”
“你说多少?”李纪一惊,差点将书摔在地上。
“小心一点,摔坏了你是要赔偿的!”老板摇摇头,“年轻人,怎么这么沉不住气,不就是一万两吗,你又不是付不起?”
“可是你这书能值一万两吗?”
那老板淡淡一笑,“宋朝绝版《寒山诗集》,能不能值一万两,这位公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