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再进县明府 (第3/3页)
十分严明的,而且商业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所以这会儿都是早上四点多了,天已经灰蒙蒙地亮了,各类商铺还没有开门的意思。
唉……怪不得唐朝,尤其是唐初和贞观初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口发展上,都远远地不如宋朝,这并不光是因为连年战争和各种灾情所致。
人家宋代是以商治国,大力发展经济和通贸商口,而大唐是以农治国,因为士族的暗箱操作和土地贫瘠,实际上农业上的成就也不是很明显的突出。
大唐的国库大都是以税费为增长主要来源,赋税徭役,四种不同的负荷重压在贫民老百姓身上,使得他们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因而这两个不同的理念,就注定了两个朝代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洛雪望着县城清冷的主街,心里还是有些感慨的,大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无疑带给后人无限遐想和向往赞叹!
但是,一个以农为主,经济上却没有实际增收,不重视商业,甚至是将商人们的地位打压在社会最底层,这能给李唐带来繁荣昌盛吗?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普通人家的子弟那是没书可读的!
在八里村,除了隋末秀才肖道林,赵东义家的长子赵云长是个识字的,恐怕就再也找不到第三人了。
虽然村长李旺是多少认得几个字,但是那能算是读书人吗?答案当然是不能算的。
为什么平民百姓不能读书?一来是因为整个大唐能读得起书的都是世家子弟,二来那些世家也是暗中限制寒门的孩子读书,不说教给先生的束脩拿不起,就是手里有一本书都是十分奢望不可及的。
一本书是多少钱呢?就是一个农户一亩地的收成的价格,值一百多斤粮食!
洛雪犹记得史料记载,大唐李绅曾写过怜农诗两首,其中有一首是这么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充分揭露了大唐农夫们所受的残酷剥削,也进一步说明了贫民百姓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所以说,书不是大唐普通人家能读得起的!
在八里村虽然有个学堂,但是能走进去读书的孩子却没几个。
寥寥几个学童中,有洛明义的三个孙子,有李旺直近亲属的,也就才两个孩子是幸运的,赵氏几辈人当中,就赵云长是个读书的,上一辈下一辈,再也没第二个了,而肖氏族人就更可悲了,更是没有能去学堂的。
虽说肖道林也是肖氏一族,但是他的儿女有他这个秀才爹,自然就不用去学堂读书。
洛雪坐在县府衙门口的石墩上,仍旧像上次那样,双手托着下巴,眨着灵动俏皮地大眼睛,默默地海马行空,思维在上下虚空中忽悠来忽悠去。
躲在不甚远暗处的邵东和王源,见洛雪一会儿蹙眉一会儿沉脸,互相对视了一眼,那眼神分明是在说,这位小娘子没犯什么呆傻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