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浑浊的池塘 (第3/3页)
头的。
人人都叫他七叔公。
老人家长的很瘦,没有了头发,但胡子却很长,白色的。
很有智者的风范。
七叔公很会看风水的,
关于这方面附近几条村子很多人都请他帮忙。
水位又上涨了20多厘米。
村长很着急。
七叔公蹲在湖边,出神地看着混浊的水面,一句话也不说。
“莫非传说是真的?”七叔公喃喃地说。
“什么传说?”我看着村长。
村长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看着七叔公。
“族谱上写的传说。”七叔公说。
“哦!”村长若有所悟一样。
“什么呢?”我没看过族谱,自然不知道他们讲什么。
族谱历来由村中长者保存,由历代村长继续书写,其中书写了什么,只有他们知道。
“你知道邱氏来源吗?”村长问我。
这个我倒查过。
丘、邱,姓同源,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
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
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
史称丘姓正宗。
古时的“丘”与“邱”通用。
满清入关以前,丘氏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
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不错,不错。”七叔公点了点头。
“邱氏家族发源于山东,后有分支向南迁移,经过很多代的迁移,最后又有一分支迁移到这里。”村长接着说。
“这跟池塘有关系吗?”我问。
“族谱上记载迁移到这里跟后山池塘有关。”七叔公。
“你知道老祖们是几时迁到这里的吗?”村长问我。
“不会是天宝年间吧?”我想起了地洞岩里的文字。
“你怎么知道的?”村长很诧异的看着我。
原来真是如此!
祖宗来到这里也跟池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