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七章 科技转型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七章 科技转型路 (第2/3页)

司可能通宵运转。“

    实验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随后爆发出一阵讨论声。三天后,团队重新构建了算法模型,加入了人员流动、办公习惯等动态变量。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动态能耗预测算法“的创新,最终将系统精度提升了30%。

    当测试报告送到司马经行桌上时,这位向来严肃的掌舵人罕见地露出了笑容:“小陆,你们做到了。“

    2013年·夏·产学研的碰撞

    2013年盛夏,同济大学的会议室里冷气开得很足,但讨论的气氛却异常火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项目正在申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路知晓带领的企业团队与高校教授们却陷入了激烈争论。

    “理论模型必须严谨!“李教授拍着桌子,“至少要收集一年的实验数据才能验证可行性。“

    “但市场等不了那么久。“路知晓寸步不让,“我们竞争对手已经在和医院谈合作了,必须半年内出成果。“

    争论从早上持续到深夜,咖啡喝光了四壶。最终,路晓提议:“不如我们'小步快跑'?先做出可落地的初级方案抢占市场,同时继续完善理论体系。“

    这个折中方案终于获得双方认可。2013年底,他们的“低成本快速改造工法“成功应用于南京西路一栋老商业楼,节能效率提升40%,成为行业标杆案例。庆功宴上,李教授举着香槟对路知晓说:“路院长,我现在理解什么是'产学研结合'了。“

    2014年·秋·高能耗市场的破局

    2014年的秋天,路知晓站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楼顶,寒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院长刚刚否决了他们的节能改造方案,理由是“医院的精密仪器对温湿度要求极高,不能有任何闪失“。

    “路总,要不我们换个容易点的项目?“同行的销售经理小声建议。

    路知晓摇摇头:“如果连医院的挑战都不敢接,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技术领先?“

    接下来的七天,路知晓带着技术团队住在医院里。他们记录了CT室、检验科、药库等每一个功能区的温湿度变化,甚至跟踪记录了医护人员的操作习惯。最终,他们设计出“双回路温控系统“——主系统保障稳定运行,备用系统实时监测,一旦主系统异常,0.5秒内就能无缝切换。

    系统上线那天,院长特意来到机房,看着监控屏幕上平稳的直线,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路院长,你们确实不一样。“

    医院项目的成功像一块敲门砖,很快,阿里巴巴的数据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