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六章 破茧:从执行者到引领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六章 破茧:从执行者到引领者 (第2/3页)

到15%。“

    路知晓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那些起伏的线条仿佛在嘲笑他们的无能。突然,他想到在医院改造项目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同样的空调系统,在白班和夜班的能耗模式完全不同。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他猛地站起身,“同样的办公楼,国企和互联网公司的能耗曲线能一样吗?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的使用习惯能相同吗?“

    团队一愣,随即恍然大悟。传统的BEMS只关注设备能耗,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变量——人。

    “重新建模!“路知晓拍板,“加入人员流动、办公习惯、甚至季节性的工作安排变量!“

    接下来的三个月,团队走访了二十多栋不同类型的建筑,收集了上万组数据。某个凌晨三点,当最新的算法模型终于将预测误差控制在5%以内时,实验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消息传到司马经行耳中,他罕见地露出了笑容:“小陆,你们做到了。“

    2013年·夏·产学研的碰撞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路知晓带队与同济大学合作申报。

    但高校教授和企业的思维差异很快显现。

    “理论模型必须严谨,实验数据至少要跑一年!“同济大学的李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不容置疑。

    “市场等不了那么久。“路知晓寸步不让,“技术再完美,如果不能落地,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需要在半年内拿出可实施的方案。“

    争论持续到深夜,会议室里弥漫着咖啡和硝烟混合的味道。最终,路晓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小步快跑,迭代优化。先做出可落地的初级方案投入市场,同时继续完善理论体系。“

    这个“产研结合“的模式后来被证明极其有效。2013年底,他们的“低成本快速改造工法“成功应用于上海一栋老商业楼,节能效率提升40%,成为行业标杆案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在一年后通过验收,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2014年·秋·高能耗市场的破局

    “医院和数据中心,是未来五年节能服务的蓝海。“路知晓在战略会上提出这一判断时,遭到了部分高管的质疑。

    “这两个领域技术门槛太高了,我们现有的经验可能不够。“

    但路知晓坚持己见。在考察某三甲医院时,院长听完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