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筑梦者 (第2/3页)
目。路知晓的建议被采纳,他也被安排参与项目前期的设计协调工作。
2003年初,公司迎来了转折点。市政府推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给予采用节能技术的开发商政策优惠。司马经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小陆,跟我去趟德国。“一天早上,司马经行突然通知路知晓,“公司决定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需要实地考察。“
在德国为期两周的考察中,路知晓见识到了欧洲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到高效保温系统。回国后,公司迅速与一家德国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引进了墙体保温、节能门窗等基础节能技术。
“我们要在'绿景苑'项目中全面应用这些技术。“司马经行在技术引进汇报会上宣布,“这将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住宅项目。“
路知晓被分配负责德国技术团队与中国设计院之间的协调工作。语言不通和技术标准差异带来了巨大挑战,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查阅专业词典翻译技术文件。有一次,为了解释德国保温系统与中国传统做法的区别,他甚至制作了对比模型。
“绿景苑“项目开盘后,虽然价格比周边同类项目高出8%,但凭借“未来十年节省的能源费用将超过房价差额“的宣传策略,销售情况超出预期。这一成功让公司在海市房地产市场上崭露头角。
2004年,公司迎来了更大的机遇。海市图书馆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市政府希望将其打造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项目。凭借在“绿景苑“项目中积累的经验,海市建筑节能集团成功中标。
“这是我们第一个市政节能改造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司马经行在项目启动会上严肃地说。路知晓被任命为项目协调员,负责与图书馆、设计院和施工方的日常沟通。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遇到了棘手问题。图书馆要求保留原有的外立面风貌,而这与德国专家提出的外保温系统方案冲突。双方僵持不下,工程陷入停滞。
“小陆,你有什么想法?“司马经行在紧急会议上问道。
路知晓翻看着图书馆的历史资料,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考虑内保温系统?虽然效果略逊于外保温,但能完全保留建筑外观。我们可以通过加装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来弥补保温性能的不足。“
这个创新方案最终被各方接受。项目完成后,图书馆的能耗降低了40%,成为海市建筑节能的标杆案例。庆功宴上,司马经行举杯宣布:“从今天起,路知晓晋升为项目经理助理!“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公司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底,当路知晓站在公司年会的舞台上领取“年度杰出员工“奖时,他回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的情景。公司员工从不足百人发展到近三百人,办公地点也搬到了新的智能节能大厦。
“这三年,我们实现了五年计划的大部分目标。“司马经行在年终总结会上说,“我们确立了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工程并行的核心业务,在建筑节能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团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专业团队。“
路知晓看着会议室墙上更新的五年计划展板,新的目标已经列出:成为华东地区领先的节能建筑综合服务商。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三年的历练,他对自己和公司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年会结束后,司马经行叫住了路知晓:“公司决定成立建筑节能技术咨询事业部,我想推荐你担任副总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