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金榜题名时 (第3/3页)
。凌晨三点,困意如潮水般袭来,他竟直接栽倒在书本上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发现自己身上披着一件陌生的男式外套,桌上还放着一杯尚且温热的咖啡。他抬头,看见对面座位一个计算机系的男生对他比了个“加油”的手势,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友善的笑意。
四、收获与反哺
成绩单公布的那天,知晓哥冲进学校的公共电话亭,拨通了村里小卖部的电话。当听到母亲带着哭腔说“你爸高兴得喝了半斤烧酒,醉着还在笑”时,他的额头抵着冰凉的电话亭玻璃,任由滚烫的泪水无声地滑落。年级第七名的好成绩,让他成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当五千元奖金打入卡中,他第一时间跑去学校教导处,预付了大二学年的部分学费。
春节回家,知晓哥用自己勤工俭学攒下的钱,给父亲买了一个方便的电动剃须刀,给母亲带了一件柔软暖和的羊毛衫。年夜饭桌上,父亲破例给他倒了一小杯白酒,声音哽咽:“当初要是没有那个贷款……”话未说完,老人便剧烈地咳嗽起来,背过了身去。知晓哥抬头,看着墙上并排贴着的崭新“三好学生”证书复印件和那张已经泛黄的、承载着过往遗憾的海市大学录取通知书,心中百感交集。
大一下学期,知晓哥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给校外的高中生做家教。当他第一次拿到六百元课时费时,他几乎是跑着去到ATM机前,将卡上的余额反复查看了三遍。回校的路上,经过一家装潢华丽的证券公司,光洁的玻璃幕墙上映出他挺拔了许多的身影——身上依旧是那件洗得有些褪色的T恤,但干干净净,肩上挎着一个从二手市场淘来的、却承载着知识与希望的电脑包。
五月的一个雨天,徐建国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学校有个校企合作的优秀生培养项目,大二下学期有机会去德国交换学习半年。”看到知晓哥眼神瞬间黯淡下去,老人了然地拍拍他的肩膀,“别为费用担心,这个项目包含全额奖学金,覆盖所有开销。”当知晓哥走出行政楼时,雨恰好停了,灿烂的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丈金光,像极了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淮河镇上空的朝阳。
暑假,知晓哥选择留校值班。他收到助学贷款中心发来的还款提醒短信,看着屏幕,他微微一笑,熟练地进入了还款系统,按下了“提前部分还款”的选项。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一年前那个蹲在稻田边、被绝望笼罩的少年。如今,他的银行卡里,已经稳稳地存着做家教和兼职攒下的一万两千元,足够还清第一年的贷款本金。
八月底,又到了迎新季。知晓哥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绿色通道”接待处值班。他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衣着朴素的女生在申请表前踌躇不前,眼神里充满了熟悉的无助与惶恐。他主动走上前,温和地问道:“学妹,需要帮助吗?”
女生抬起头,那混合着自卑与倔强的眼神,仿佛让他看到了去年的自己。
“别担心,”知晓哥指指自己胸前挂着的“优秀学生辅导员”胸牌,语气平和而坚定,“我也是靠助学贷款进来的。你看我现在,兼职三份工作,照样拿奖学金。”
女生的眼眶瞬间红了。他适时地递过一张纸巾,轻声鼓励道:“填表吧,大胆往前走。相信我,以后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远处操场上,大一新生们正在烈日下军训,嘹亮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充满了青春的朝气。梧桐树繁茂的枝叶投下斑驳的阴影,落在那些承载着无数希望的贷款合同上,宛如一幅寓意深远的水墨画。知晓哥摸出手机,给家里发了条短信:“爸,我当上新生辅导员了。下个月汇钱回家,把咱家的灶台好好修一修。”
正所谓:《金榜题名时》
七月流金稻穗沉,寒门喜泪溅衣襟。
八千贷款开新路,三十钟声碎旧心。
笔底微光穿永夜,云端壮志破层阴。
春风已度玉门外,更向重洋深处寻。
这一年,知晓哥走过的路,布满荆棘却也开满鲜花。国家政策如春风化雨,师友的帮助似暗夜明灯,个人的奋斗是永不熄灭的火焰。他从一个险些被贫困吞噬的农村少年,蜕变为一名自信、自立、懂得感恩并开始回馈的当代大学生。前路依然漫长,但通往梦想的大门,已然被他用汗水与坚持,牢牢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