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金榜题名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九章 金榜题名时 (第1/3页)

    公元2000年8月,七月的流火尚未完全褪去,炽热的阳光如同融化的金子,泼洒在路家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上。知晓哥蹲在自家的稻田边,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一株饱满的稻穗,耳边仍在嗡嗡回响着班主任在电话里激动到变调的声音:“688分!全省前五百名!海市理工大学稳了!”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在洗得发白、沾着泥土的校服领口晕开深色的痕迹。这个足以光宗耀祖的分数,像一团火在他胸腔里猛烈燃烧,带来短暂的、几乎令人晕眩的狂喜。然而,这喜悦的火苗很快就被现实的冰水无情浇灭。他扭头望向那三间低矮的瓦房——父亲去年修屋顶时摔断的腿还未好利索,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似乎比去年更加单薄佝偻。

    “晓晓!”母亲站在门口,用带着难以抑制的欢喜的乡音呼喊他的小名,“快回来!村支书来了,说有天大的好消息!”

    一、绝境逢生:国家助学贷款

    知晓哥抹了把脸,小跑回家,激动得险些被门槛绊倒。昏暗的堂屋里,村支书老张正捧着印有红字的搪瓷缸大口喝水,见他进来,立刻放下缸子站起身,粗糙厚重的手掌重重拍在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好小子!真给咱村长脸了!我刚从乡里开会回来,正要说这个大事——助学贷款!”

    “贷款?”父亲路大侠拄着拐杖从里屋艰难地挪出来,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使不得!咱家可再也背不起利息了,那就是个无底洞!”

    老张哈哈一笑,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文件,语气笃定:“老路,你这是老黄历了!这是国家刚下来不久的新政策,专门帮扶咱们穷人家的孩子上大学!政府贴息,等孩子毕业找到工作后才开始慢慢还……”

    知晓哥感觉那团本以为熄灭的火,瞬间在胸腔里复燃,且烧得更旺,手指因激动而无法自控地微微颤抖。他怎能忘记去年?就是因为凑不齐那几千块的学费,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海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墙上日渐褪色,最终成为心头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那个绝望的夜晚,他蹲在村口的河边,几乎要将复读的课本一页页浸湿、晾干,反复折磨着自己,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三天后,乡农业银行的信贷员冒着酷暑来到了路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在昏暗的堂屋里仔细翻看了那份承载着梦想的录取通知书,又核对了高考成绩单,然后转向忐忑不安的路大侠,语气诚恳:

    “路大叔,您儿子这分数,读的还是电气自动化这样的好专业,前途无量啊!毕业出来,年薪十万起步不是梦。您想想,这贷款,比您买化肥种子还划算!孩子出息了,将来一个月工资说不定就能还清!”

    窗外的蝉鸣此刻变得震耳欲聋。知晓哥看见父亲那双布满老茧、沟壑纵横的手,在那份沉甸甸的贷款合同上,郑重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那枚指印,仿佛一盏骤然点亮的明灯,瞬间将他原本灰暗迷茫的未来,照得一片透亮。

    二、踏入大学:自卑与自强

    2000年9月5日清晨,知晓哥背着母亲连夜在煤油灯下赶制出来的蓝布书包,站在了村口。书包里装着全家挤出来的两千元积蓄、邻居们你三十我五十凑的六百块“喜钱”,还有一张写满父母千叮万嘱的纸条。在中巴车卷起的滚滚尘土中,他回头,看见母亲用围裙角偷偷擦拭眼角,父亲则拄着拐杖,努力地将佝偻的腰板挺得笔直。

    三十小时的硬座火车,如同一场漫长而恍惚的梦境。知晓哥紧抱着书包,几乎不敢合眼,每当乘务员经过,他都要下意识地摸一摸内兜里那张薄薄的银行卡——里面存着刚刚发放的、决定他命运的八千元助学贷款。他对面座位上的小男孩好奇地打量着他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被母亲迅速拉到了另一边。

    海市理工大学的新生报到处人声鼎沸,排着长长的队伍。知晓哥攥紧装有各种证明的材料袋,紧张地等待着。突然被人撞了下肩膀。

    “兄弟,也是电气学院的?”一个染着时髦黄发的男生自来熟地搭话,“我叫王磊,本地人。”他目光扫过知晓哥行李上简陋的托运标签,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西江省来的?听说那地方……挺穷的?”

    知晓哥耳根瞬间烧起来,下意识地将那个边缘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