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知晓志 (第3/3页)
蹑脚走到外屋,看见父亲正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清点着一堆皱巴巴的毛票,面额最大的是十元。
“爸……”他怯生生地喊道。
父亲没有抬头,声音沙哑得像破风箱:“这些钱……够你第一学期的学费。后面的……我们再想办法。”
路知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您……您同意我上高中了?”
父亲终于抬起头,路震惊地发现,这个一向坚忍的汉子眼中竟含着泪光:“昨晚……我去找了刘老师。”
原来,父亲半夜摸黑去了刘老师家,两人长谈至深夜。刘老师给父亲讲了伟人少年时代走出韶山冲的故事,讲了知识如何改变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刘老师说……你有志气,是块读书的料。”父亲的声音哽咽了,“他说……别让眼前的沟坎,断了孩子攀高的路……”
路知晓的泪水汹涌而出。他“扑通”一声跪下来,朝着父亲,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一个月后,中考放榜,路知晓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淮河县高级中学录取。离家的那天清晨,露水未干,乡亲们都来送行。张梅送给他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是她用工整秀丽的字迹抄录的《沁园春·雪》。
父亲默默地帮他背着简单的行李,一直送到村口。临别时,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塞进儿子手里。路知晓打开,是那本《伟人诗词选》,破损的封面已被父亲用不知从哪找来的牛皮纸,仔仔细细地修补好了。
“记住,”父亲用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无论多难……都要像书里说的那样,‘敢教日月换新天’!”
路知晓用力点头,攥紧了手中的书,转身踏上通往县城的土路。晨光熹微中,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延伸向未知却充满希望的远方。
在颠簸的拖拉机上,他再次翻开那本承载着期望与力量的诗选,轻声而坚定地念出那句已刻入骨髓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远处,淮河县城的轮廓在朝阳下逐渐清晰,那里有他的书山学海,有他决心要去征服的“九天”与“五洋”。
正所谓:《知晓志》
寒门学子志何穷,敢借毛诗砺剑锋。
九仞书山擒玉虎,五洋墨海缚苍龙。
师范虽荣非我愿,高中虽险自从容。
稻粮六千压父背,一笑扬眉出棘丛。
这一刻,理想照亮了现实的重重迷雾。这个淮河边的寒门少年,带着家人的期盼、师长的嘱托,以及从伟人诗词中汲取的磅礴力量,终于迈出了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前路漫漫,但他已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