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铁环与石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铁环与石磙 (第2/3页)



    · 传统民俗的季节性狂欢:

    正月十五,母亲李玉兰会用面团捏成小小的油灯盏,插上棉芯,倒上珍贵的香油。夜晚,知晓哥和孩子们排队端着自己那盏如豆的灯火,在村里巡游,点点星光,照亮了童年的梦。中秋之夜,则有“摸秋”的习俗,孩子们偷偷溜进邻居家的菜地,“偷”个瓜果,被主人发现不仅不会挨骂,反而会被塞上一把花生瓜子,充满了乡里乡亲的温情与趣味。

    这些零成本却趣味无穷的游戏,伴随着知晓哥和他的几十个小伙伴,反反复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他是这个庞大游戏群体的核心之一,享受着集体互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惊险与温情:幼年插曲

    然而,幸福的童年也并非全然一帆风顺,夹杂着些许惊险与独特的记忆。

    1980年3月,知晓哥刚出生不久,母亲李玉兰因年过四十,奶水不足,小知晓只能靠米汤、面糊维系生命。有一次,一位邻家嫂子逗他,用筷子蘸了点牙膏让他舔。那又辣又冲的怪异味道,瞬间让小知晓皱紧了眉头,哇哇大哭,这独特的“味觉启蒙”让他吃了好一番苦头。

    更大的危险发生在同年6月。全家总动员,抢收二十亩地的小麦。李玉兰把不到半岁的知晓哥放在打谷场边的荫凉处,用被子围好,便转身去忙碌了。没人注意到,场边那个用来碾压麦穗的巨大石磙(直径足有半米,长近一米,重达数百斤),不知何故,竟缓缓地向熟睡的婴儿滚去。眼看惨剧即将发生,石磙却在离知晓哥不到一尺的地方,被一块凸起的石头卡住,戛然而止。李玉兰回头瞥见,惊得魂飞魄散,冲过来一把抱起毫发无伤的儿子,后怕得浑身发抖。此事传开,村里人都说:“知晓这孩子,福大命大,将来必有后福。”

    启蒙与成长:少年初识愁滋味

    1986年,五岁多的知晓哥,开始尝试更“高级”的娱乐。他缠着哥哥,用一根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红弯成了鱼钩,系上麻线,挂在竹竿上,挖来蚯蚓做饵,就在村口的鱼塘边开始了垂钓生涯。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真的钓上了几十尾小小的“船钉鱼”。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战利品送到奶奶家,九十多岁的奶奶看着这个排行第二十三的小孙子,心疼又欢喜,不仅煲了鲜美的鱼汤,还偷偷塞给他一个大饼,让他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