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名分之争 (第3/3页)
社粗放的管理模式,已难承发展之重。
沈一诺深知,苦修“外功”争取名分固然重要,但苦练“内功”更是当务之急。否则,即便金榜题名,也恐因根基不稳而倾覆。
她果断对合作社进行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调整:
· 成立采购小组:由沈建国牵头,配以两名细心可靠的社员,专司原料收购、检验与运输,并建立初步的供应商档案与品质标准。
· 设立质检岗位:由李秀娟任总质检,并从优秀社员中提拔副手,严格执行产品抽检,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 优化生产流程:将福糕、蜜糕、杂粮饼的生产线适度分离,固定人员与工序,提升专业化程度。
· 开办识字夜校:由她与沈红梅牵头,利用晚间教社员识字、算术——她明白,团队素质的提升,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改革总会伴随阵痛,些许抱怨与不适在所难免。但在沈一诺的坚持与解释下,新规终被逐步推行。合作社的灶火再度熊熊燃烧,却在更规范、更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沈一诺本人,则化身奔波的使者,穿梭于公社、县府与合作社之间。她怀揣材料,一次次叩响职能部门的大门,赔着笑脸,耐心陈情。她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学会了在规则的缝隙中,为合作社争取最大空间。
她不再仅是那个依靠“祖奶奶”福荫与些许聪慧在乡间摸索的少女。她的视野被现实强行拓宽,她的意志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坚持中,淬炼得愈发坚韧。
她知道,距离那块象征认可的牌子,前路尚远。但她更深信,每跨越一道关卡,合作社的根基便牢固一分,而她,也离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目标,更近一步。
那位始终静立幕后、如远山般深沉的陆北辰,则既是她心底的依靠,亦是她永恒的敬畏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