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不怀好意 (第3/3页)
刚见起色,外头的风言风语却如初夏的蚊蚋,开始嗡嗡作响。
沈家雇人做糕的事,本就不是秘密。起初乡邻只是好奇,可眼见沈家日日飘出诱人甜香,帮工的婶子们天天能揣着现钱回家,一些人的闲话便冒了头。
“哼,沈家这搞的不是资本主义尾巴是啥?瞧王金花那得意劲儿!”
“就是嘛,雇人干活,跟旧社会的地主老财有啥区别?”
“听说那糕是专供农机厂的?别是走了啥歪门邪道吧?”
“他家一诺那丫头,自打撞了头后就神神道道的,别是招惹了啥不干净的东西……”
这些闲言碎语,总有些七拐八绕地钻进沈家人耳朵里。
王金花气得在家直跺脚,几回想冲出去与那些长舌妇理论,都被沈一诺死死拦住。
“奶,您现在出去吵,岂不正中了她们下怀?反倒显得咱们心虚了。”沈一诺冷静分析,“咱们越是坦荡大方,别人越没话说。祖奶奶不是常教导,‘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财大招风,行事需谨慎’。”
她意识到,必须为自家这摊子事,寻一个能摆上台面的“说法”,至少,得堵住大多数人的嘴。
于是,她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为人也相对开明的老支书。
沈一诺绝口不提赚钱营生,也不提“祖奶奶托梦”,只诚恳说道:“支书爷爷,是农机厂的领导觉得咱村的妇女同志手脚麻利、做事干净,信得过,才把这支援厂里生产的任务交给咱们。这既是响应号召支援工业建设,也是给咱村一些劳力富余的家庭,多个贴补家用的门路。我们一定严格把关,绝不给咱沈家湾脸上抹黑!”
老支书吧嗒着旱烟,沉吟良久。他何尝不知沈家自有生财之道,但“支援工业建设”、“给乡亲创收”这两项大帽子一扣,性质便迥然不同。上面政策风向确有微妙变化,他也在观望。只要不逾矩、不出乱子,这等小事,他乐得顺水推舟。
最终,他点了点头,磕磕烟袋锅子:“嗯,既然是支援厂子里生产,那是好事。不过,一定要注意影响,注意卫生,可不能出啥岔子。”
有了老支书这句模棱两可却至关重要的“默许”,沈一诺心下稍安。她让沈红梅“不经意”间将支书支持“支援生产”的消息散布出去。果然,明面上的流言蜚语收敛了不少。
但沈一诺心知肚明,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她敏锐地察觉到,村里那个游手好闲、心思活络的二流子沈福贵,近来总在她家院子附近逡巡徘徊,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算计与不怀好意的光。
第一批福糕正式交付农机厂的日子,正一天天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