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草台班子流水线 (第2/3页)
步锤炼,成长显著!”
“奶奶的脸色,简直在坐情绪过山车。”
人手算是勉强凑齐,可更大的难题,已沉甸甸地压在了沈建国肩上——原料。
面粉和糖,皆是紧俏物资,凭票供应。沈家那点有限的票证,对于订单所需的庞大数量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沈建国揣着王金花咬牙挤出的绝大部分“启动资金”,天不亮就赶去了公社粮站。
粮站里人声嘈杂,柜台后的售货员面沉如水。沈建国挤上前,赔着笑脸,刚说明想多购些议价粮,那售货员眼皮都未抬:“没有!议价粮也不是这个买法!后面排队去!”
沈建国碰了个硬钉子,灰头土脸地挪回家。王金花听闻钱未花出,东西也没着落,急得差点背过气。
“这可咋整?原料跟不上,不是要了命嘛!”她围着灶台团团转,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沈一诺沉吟片刻,心知必须行非常之法了。“爹,黑市……您可知道些门路?”
沈建国脸色骤变,连连摆手:“去不得!那地方万一被抓,后果不堪设想!”
“并非让您大量采购,”沈一诺耐心解释,“只是去探探行情,顺便……看看有没有城里工人,愿意用富余粮票换些鸡蛋或现钱?”这后头的思路,还是得益于弹幕之前的启发。
沈建国犹豫再三,面对全家期盼的目光,终究还是硬着头皮,揣上一小部分钱,再次踏入暮色之中。
这一日,沈家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雨前夕。王金花坐卧不宁,频频向门外张望。李秀娟默默将家中所有存面搬出,反复检视。沈红梅则领着新招来、同样心怀不安的孙婶和根生婶,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如何将红枣洗得晶莹,核去得利落。
直至日头西斜,沈建国才拖着灌铅般的双腿归来。他带回的消息好坏参半。黑市面粉价格高得惊人,且货源稀少。所幸,他通过一位远房亲戚的线索,辗转找到镇上一户家有工人、粮食略有结余的人家,对方愿以部分全国粮票兑换鸡蛋和现钱,价虽高于供销社,却比黑市稳妥些许。
“只能先换一点,救急。”沈建国嗓音沙哑,“人家也不敢多换。”
王金花望着那点来之不易的面粉和糖,再拨弄算盘核计成本,只觉心肝都在发颤。这开销,远比她预估的更为沉重。
弹幕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
“太难了,时代的壁垒实实在在。”
“沈老爹这薄脸皮去搞采购,真是难为他了。”
“成本控制是创业第一道生死线,主播加油!”
原料危机暂得缓解,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非长久之计。
次日,沈家的“第一生产小组”正式开工。
小院瞬间被挤得水泄不通。李秀娟紧张地进行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