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事发 (第2/3页)
、安济坊、漏泽园四处的大使们说话。这四处地方,也都去过不止一次。可竟然到现在才知道他们背后闹的鬼。怎么能不生气的。
说起来,现如今,或者说更早以前,朝廷对于设立一系列的社会救助体系,就已然有了想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已是有了一整套以成文法形式规定的制度了。
而到了本朝,官办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已是成了气候。
有专门收养弃婴孤儿的育婴堂;专门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残疾人以及基本生活无着的难民饥民的养济院;专门负责收治无钱治病的病人的安济坊;还有专门负责埋葬养济院与安济坊中故去的人。以及社会上因为贫穷无力安葬的人和客死异乡者的漏泽园。
可谓生有养死有葬,生老病死,一应俱全。
自然,朝廷会如此这般的关心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是有私心的。毕竟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是赋税,而人口就是赋税的源泉,保养人户的长远意义,也就是养鸡取蛋。况且,恤幼养老、生养死葬这是再传统不过的观念了,当然是不容小觑的。再加上,这些民生工程也都算在官员的考核政绩中。这么多好处加起来,想不重视都是难的。
可虽说这目的并不纯,可到底不管目的怎么样,老百姓是真实受惠的,这就足够了。
可这世上的事儿从来是说的容易做的难,虽说上上下下的都三令五申的要为民谋福祉。可有一句话,上有计策下有对策,真心想做事儿的人自然有,可假借慈善救助的名头来发财获利的也真是不少。
像是掖县这养济院并衙门里的这一干人,就是这般。
育婴堂、养济院、安济坊、漏泽园四处的慈善经费一般都是以地方财政拨给为主,社会募捐为辅。
像是本县的养济院,额设孤贫在六十名,但凡满足条件的人投堂后,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四升,盐、柴、菜蔬银一百文,这是口食银,每月初二去县仓领取。另外,到了冬天,还有棉袄、絮被、裤褂、帽袜等发给。
这笔银子看着虽不多,可若背地里筹算的好,对于那些个想发财的大使们来说倒是笔固定收入,长年累月下来,也就可观了。
所以,虽说州县衙门里并没有育婴堂、养济院、安济坊、漏泽园这一类慈善救助机构的专门编制,也是以杂职掌管的。而且比起设官不给禄的僧官、道官、医官们,这又属于既不设官也不给禄的更次一级。可是即便如此,想巴结这些职务的人也真是不少的。
毕竟从虚名上讲,编制上没有,可习惯上却同什么里长甲长差不多,好歹也算是个编制外的鸡毛官。况且,虽不给禄,可自己个儿就能捞肥,自然就趋之若鹜了。
只不过,这样的紧俏货再是轮不到旁人的,不是被主管佐官们带来的师爷、亲属们给占据了,就是给有钱有势的乡绅给瓜分了。没有门路的人,那是连汤都喝不到的。
所以啊,身份在那里,想要上下其手通同弊合,那就更是容易了,这手段也是百出的。
譬如说“空堂”,虽说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