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心意 (第2/3页)
,山西人吃粽子一般不是煮熟的。而是蒸熟的,大蒸笼就要备好了。
而孙道台的太太是安徽人,安徽人吃白米粽子喜欢蘸上桂花糖,家里的桂花糖就得收拾出来,到时候包上一包送到道台府。
至于衙门里头的当地人。都喜欢个山东当地的黄黏米粽子。家里不吃黄米,这就得让桐月去米行里挑了上好的糯质黄黏米回来了。
直忙活了半晌。才把这些个材料用具准备齐全。陈石桐月那也才把糯米、黄黏米并一干合用的豆子干果买了回来。
该晒的晒,该泡的泡。账目核对完毕后,桐月过来告诉可贞今儿买米的时候刚巧遇到裴太太了。
“我见裴太太买了一袋次白面,还买了半袋籼米、半袋糯米、半袋高粱、三十斤小米、三十斤绿豆和二十斤黄米。听裴太太说,她家也喜欢吃个白米饭。时常拿七成的籼米加三成的糯米一起做饭,做出来的饭就和上白米做出来的饭一样好吃了。或是拿糯质的小米加籼米和绿豆煮成小米干饭,不管配什么菜都下饭的不得了。然后高粱米配着豇豆一起煮饭,也是一绝。高粱磨成面粉做点心也很好吃。等到大夏天的,高粱米水饭就更是得意了……”
清清楚楚的复述着裴太太的话,桐月很是唏嘘。
现如今的上白米是九钱六分银子一石,糯米是一两一钱银子一石,籼米是七钱四分六厘银子一石,高粱六钱四分银子一石,小米和籼米差不多价钱,绿豆是七钱银子一石。
像裴太太那么掺着吃,因为籼米粘性虽差,但饭性偏硬,胀性也大,煮出来的米饭是要比粳米饭多出三成来的,而且也容易有饱足感。再加上新米没有陈米涨锅,所以裴太太一年四季都只买陈粮吃。这样一年下来,倒也确实能省下一笔银子的。
可自己一个丫头,小辰光就不说了。可自打记事儿起,就没吃过这样的掺饭。而典史起码也是个官身,可裴太太却还要这样变着法子的省钱,未免太艰难了。
可贞亦是叹了一口气,若不是家道艰难,又怎么会连吃个饭都要这么掺着吃的。不过,这裴太太真是会过日子。即便家里不富裕,可在省钱的基础上还能变着法子来改善伙食,这就委实不容易了。
只是,籼米除了口感较差外还有个缺点,那就是涨锅不涨肚,特别不耐饿。裴家五六个小子,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再怎么省,这饭总是要吃饱的吧!
只不过,当可贞知道这将近三百斤的粮食只不过是裴家一个月的口粮后,还是吓了一大跳,这裴典史的薪俸可真是刚刚够用来吃喝的。
……
花了三天的功夫裹了几百个粽子做了四五十盒的绿豆糕,又采买了一些时鲜的水果,上司衙门里的可贞挨门挨户的亲自送了去,县衙里的由柳月桐月领着分送了下去。
家里头的粽子还未送完,外头衙门里各家各户的粽子绿豆糕咸鸭蛋的就又送了回来了。
一连好几天,主食点心都有粽子。
好在的是,虽都是粽子,可别说那些个外头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