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冷热 (第2/3页)
在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入仕的正途,是必先进学的。而学署。职掌的就是一方入学的就读事务。学署里的官员一方面接受上一级的学官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也接受同一级的地方主官指导和考核。这个体制,就把学署官员和一般的佐官区别了开来。
其次,还有一个“出身”上的问题。以现如今的官场为例,知县固然以科举出身者为多,但也有非科举出身的。虽说现在这种杂牌还不十分多,可也不是没有的。可是作为学署首席的儒学教授,除了由次官升任的外,必定是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的。
凭这两条,县太爷们也不便把他们当作一般的佐官来相待,倒要时时尊称一声“老师”的。
县学的主官称为教谕,为正八品。此外,府、州、县学都设有训导,为正官的助理,一概为从八品,也称“副学”。
只不过,学官们的政治待遇虽然高点,可经济状况却无法同别的佐官相比 ,因为他们掌管的这一摊子全是文化教育的事务,财政上拨给的经费有限,要想搞得热闹鲜亮点,还得靠募捐。除了学生外,也极少有受礼和受赂的机会。所以自古以来,学署都被叫作“冷衙门”或“清水衙门”。
可同时,或许是毕竟多读了一点书的缘故吧,学署冷则冷矣,但学官还是自矜清高的居多。一般都有着“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的觉悟。
可是,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哲学,追求功名更是参加科考的直接目的。如有机会,有几个科场出身的人心甘情愿去坐清水衙门的。既然不得已而去坐了,又要大唱“荣华富贵人之好,清贫冷淡吾之乐”的高调子。让人听着瞧着,就不免有一种醋酸味了。
而显然,这位王教谕的太太就是这般自矜清高的人。
可贞之前就已是从资料上得知了,这位王太太夫出身于诗礼人家,自幼受的就是老法的规矩,姑娘长到八岁就不再跟着母亲出门做客了,即便是外祖家,也是不去的。等到出了阁,亦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应酬交际那一套全然不会,更别说似旁的家眷那般八面玲珑了。
所以可贞在听说这位王太太来了之后,就特别的仔细。不过出乎可贞意料的是,谁说这位王太太待人接物能力有限的?
虽说是自矜了些,可是可贞瞧着,这位王太太还是挺会接话挺会聊天的嘛!
不过也是。都是当娘的,说说孩子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
送走了王太太回来,柳月把王太太送的拜礼拿给可贞看。
是一套笔墨纸砚,都是家常用的。
可贞点了点头,顺手把里头的那刀毛边纸留在了身边好用,其他的都让清景收了起来。
刚想出去把晏哥儿唤进来,桐月走了进来说话,刚刚起了个头,周太太又来了。
带了一包枣煎饼,一进门就赞起了可贞来。说可贞能干,这才一天的功夫,家里家外的就都收拾的妥妥的了。
恭维了一车子的话后。又问可贞习不习惯这里的气候,“这里春天虽然风大些,可到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虽临着大海,可却不潮湿。住久了。浑身舒坦,真是不想走的。”
说到最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说溜了嘴了,真是,若能走谁会不想走的,登时有些讪讪的。不过听着可贞也赞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立马又应承了两句笑着说起了这里的吃食来。
“我和太太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