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赶路 (第2/3页)
抱着小九和晏哥儿坐在窗边,让小姐弟两个来分辨官道两旁的土质和植物,以此来了解南北地域的差异。
南边和北地的土壤质地、气候雨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就导致耕地的类型、植物的类型、作物的熟制程度等等都是迥然不同的。
小九和晏哥儿去过丹桂巷的宅子好几次,可贞有事儿没事儿的时候也常常和他们说些粮食稼穑上的事儿,再加上小九这些年来一直在种着一小块菜地。所以两个小家伙并不是那种以为米饭是直接从碗里长出来的不知稼穑的孩子,很快就觉察出地里的庄稼和在湖州金陵见到的不一样了。
如此一来,兴趣自然上来了。百般的问着可贞是为什么。
可贞细细的用他们都能听得懂的话和他们解释,说完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再说说人文地理的差异。像是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风俗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建筑的不同、饮食的不同等等不同。告诉孩子们习俗没有好坏高低,只有不同。
既是想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也是想让这两个孩子能够早日适应掖县的生活。
虽然以前可贞就很喜欢和两个小家伙谈天说地的,可到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够亲眼看到,亲自去体验,比说再多都有用的。而且这效果,也是更好的。
小九还罢了,晏哥儿总算是不用祸害小九的针线和这马车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车窗外。
而对于可贞而言,这收获亦是不菲的。
这一路上看过来,旁的不说,对于山东一地大致的农业情况,可贞已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别说现在了,就是搁在上辈子,农业也是立国之本,是支柱产业。虽然后世的时候,工业已成了重中之重,可也不能否认农业的重要性的。
而可贞自己,也一向认为农业是最有潜力的产业。所以自打稳定了后,也没少折腾这些,也是颇有见识的。只不过这到底是比不上这亲眼见到的。于是便又拿了一本册子出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了下来,并且夜宿的时候还问问当地人详细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记录了下来。
不仅因为本身就感兴趣,也是因为现如今的赋税主要还是以田税为主的,能够借此机会了解山东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说不得有朝一日就是能派上用场的。
而经过详细的了解,可贞知道了现如今山东和江南一带一样,两年三熟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搭配模式就是以麦、豆、秋杂轮种为主。
一般来说,都是仲秋的时候种麦,大麦小麦都有,不过到底小麦是多于大麦的。先播大麦后种小麦,大麦历东至夏五月收刈,小麦则到夏至方能收刈。
山东鲁北以北的地区自古种稻,其他地区也只有涝地才能种上少量的稻谷桃花。秋禾还是以高梁、谷豆为主,其次为黍稷,沙地多种棉花。芝麻与稻谷虽也有,可到底是少数的。
不得不说,这田地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的。
而且,这一路过来,可贞并未看到自己熟悉的桑树,这让可贞很是纳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