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献芹录》 (第2/2页)
注之光,手带创造之喜,此等生机勃勃处,正是教育本源。
忽闻叩门声,邻塾先生踏雪来访。见纸梅惊叹:“此物虽陋,然有《考工记》所谓‘天有时,地有气’之妙!”余笑指壁上陶渊明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人围炉煮雪,竟夕论“手巧非技,实乃心性之外现”。
第五章:青鸾报琼瑶
翌日拂晓,囡囡携新作至:以雪水调墨,绘《父女课读图》于窗纸。画中余伏案疾书,女童踞凳捣花汁,窗外老梅姿态竟与纸梅神似。画角题童谣:“阿爹笔墨长,囡囡纸梅香,他年若写育儿经,须记小手暖心房。”
余震撼难言。想贾岛“十年磨一剑”苦吟,岂知童谣十四字道尽教育玄机?遂取青田石篆“赤子天工”四字,与纸梅同贮锡匣。匣面镌《诗经》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为珍视拙工,实欲永葆此片冰心。
第六章:万家灯火明
元日携女观灯,见市井百态:有稚子握糖人先奉祖母,有幼童踮足为卖炭翁拭汗。囡囡忽指满城灯火:“阿爹看,每盏灯里都住着懂事娃娃!”余仰观星河如瀑,俯察人间温情,顿悟教育非独在黉舍——当炊烟起时,父母舐犊情深处;当街巷阡陌间,童语温暖寒夜时,皆成无声之教。
归而重整书阁,将《弟子规》与囡囡童谣并悬中堂。妻笑问何故,余答:“经史如药,童真似蜜。治国平天下大道,或许正藏于稚子捧出的一朵纸梅中。”
尾声:丙午春分,锡匣忽透异香。开视纸梅,虽色彩稍褪,然米粒“父”字愈显晶莹。囡囡已能诵《诗经》,仍时以草茎编蝈蝈笼相赠。某日忽问:“阿爹,囡囡的梅花可能入您的家训注?”余掷笔大笑,展素绢挥毫:“吾家训首章曰:教育者,当如园丁待春泥,静候种籽自生光华。须知至珍之品,往往出稚子诚心;绝伦之艺,终究需善良为底。”
跋:今人观此录,或笑迁儒多情。然《礼记》云:“人情者,圣王之田也。”若使天下教育皆存此心,则何愁栋梁不兴?纸梅虽微,可映日月;童真虽稚,能通圣贤。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