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章 采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4章 采访 (第3/3页)

式开始采访。

    起初,话题围绕着江振邦的个人经历展开。

    “江董,二十一岁的国营厂厂长,我打听过了,纵观全国都是仅此一例!虽然当时锦红厂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今兴科的成绩,也证明了你的能力。”

    “但我还是很奇怪,今年八月份,你刚刚大学毕业,是怎么做上这个厂长的呢?”

    李建推了推眼镜,问的很直接,但他又补充道:“这个问题我必须要问清楚,报道上也要写明白,否则会引发负面舆论的,读者和观众,会以为当地政府在大学生分配上存在黑幕,对你本人也有害,我们还不如不宣传。”

    “理解。”

    江振邦笑了笑,如实答道:“我毕业后没有第一时间分配工作,而是用近两个月的时间下基层,写了一份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兴宁十五家国营厂我都走遍了。”

    “当我到锦红厂调研时,厂党委书记陈玉彬亲自接待了我,因为我的专业就是学电子的,厂里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陈书记诚挚邀请我留在厂里工作。”

    “我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还是给陈书记出了些主意,陈玉彬书记觉得很有道理,对我非常欣赏,这是前因。”

    “后来,我写完了那份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拿着它,我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斗胆去见了兴宁市的刘学义市长,经过刘市长,我又见到了孙国强书记。”

    江振邦删删减减,用春秋笔法将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两位领导非常有格局,不仅没有觉得我写的报告是高谈阔论、空中楼阁,反而十分看重。我本人就此被分配到市委办和国资局,在政府和党委两个口都担任职务,并与各局一把手,共同推行兴宁市国企改革的工作。”

    “锦红厂的陈玉彬书记第一个响应国企改革的号召,搞了一个聘任制厂长,并开了一个职工代表大会,邀请我去锦红厂当厂长,经市委市政府谨慎研究,同意了他们的聘任决定……”

    “但我本人收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有点想说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但书记和市长说了,你是党员,又是全兴宁唯一一个电子专业大学生,你不来干谁来干?”

    “我想,既然无论是厂子还是组织都想让我挑起这个担子,那我索性硬着头皮试一试!”

    “之后的事儿,两位记者应该都知道了,我联系上了我的母校奉阳工业学院,寻求技术支援,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平台……”

    江振邦徐徐道来,听得李建和赵敏两个记者连连点头。

    直觉告诉他们,他们找到了个大新闻!

    一个足以轰动全国的大新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