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 两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九章 两难 (第2/3页)

部堂口口声声说要查仓,一个月的时间,你就能查得完京通两仓吗?瓦剌人会容你慢慢查仓么?若是一个月后瓦剌人突然杀到通州……”柳浩然忽然敛起笑容,将面色猛然一沉,加重了语气,“莫非那通州仓里头的六百万石粮食,于部堂打算任由瓦剌人取用吗?”

    朱祁钰没有说话,缓缓将目光投向于谦。

    于谦从容向朱祁钰磕了一个头。

    “徐阁老刚才说的这些问题,臣也考虑过,臣想到的办法是以运代查。不过,若是通州仓六百万石粮食全部由民夫来搬运,为了赶时间至少要动用上千民夫,还要调动京营的部队沿途看守、巡视、押运,再加上清点、核算、监督的差吏和官员,此举耗费的工银和赏银,最保守估计也需要两万到三万两银子。而且以这样的动静规模来看,是很难避免各级官员趁机渔利的,也很难保证最终清查出来存粮的数据。”

    “呵呵,于部堂考虑的挺周到,可惜此乃两难。”柳浩然转过头去,向朱祁钰正色道,“圣上,如今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举,我们浙江老家有句俗话,叫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为了保我大明江山社稷,唯有趁早一把火烧了通州仓,方能确保这些粮食不落入敌手。”

    “一把火烧了?”于谦愕然了转过头,立刻忍不住怒道,“好个一把火烧了!你可知道这些粮食是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多少百姓的血汗呐?”

    “呵呵,事到如今,师兄呀,我们唯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谦面色铁青,“柳浩然、柳师弟、柳阁老!你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这话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做不该做的事,而是凡事知其事难以实现,却要尽最大努力去做,以求问心无愧!禹思天下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饥者,犹己饥之也!我从前以为你是个正气浩然的正直之士,没想到你如今也变成了这个模样!你可知道这几日京城流言四起,不法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米价,短短几日米价已经涨了十倍!东江米巷已经发生了好几起抢砸之事了,若是朝廷再不拿出粮食平抑米价,不用瓦剌人来,饥饿的百姓就会围住紫禁城!”

    于谦此言一出,五个内阁大臣全惊了。

    就连从头到尾不说话的那只木鱼高谷也抬起眼皮,瞠目结舌的盯着他,高谷此时心想:“亡命之徒,真是亡命之徒。这个于谦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呀,当着圣上的面什么话都敢说,此人简直就是官场的亡命之徒呐!传言说他当年座师是个官场贱民,原来他也是个亡命之徒,这对师徒简直就是一对官场活宝!”

    “这里是大明国的朝廷,没有你的什么师弟!”柳浩然被一通数落,竟然面不改色,平静的笑了笑,“于部堂,你既然不同意烧了通州的粮食,莫非你另有两全的良策?”

    “不错,我这里的确有一个两全之策!”于谦朝御座前的朱祁钰磕了一个头,“昨日臣与应天巡抚周忱专门讨论过这个方案,周忱提出一个更好的法子。如今各省勤王的部队已经开拔来京,周忱的意思是让所有来京的部队中途取道通州,直接在通州仓领取足够半年的粮食,如此既可以免于调动民夫,又可以打消前来勤王部队对粮草的顾虑,以领代查,实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朱祁钰的目光越来越亮。

    几个内阁大臣的目光也越来越亮。

    陈循喜不自禁,忍不住道:“臣以为于部堂这个‘以领代查’的方案实在兼顾了方方面面,是个很好的提议,臣附议。”

    朱祁钰将目光扫向商辂。

    商辂立刻说道:“臣也完全同意这个‘以领代查’的方案。”

    朱祁钰兴奋得面泛红光,又将目光投向苗衷。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苗衷却沉默了,缓缓低下头去。

    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孙太后宫里的总管太监田能儿领着四个太监来到殿门之前。

    “太后有口谕,请圣上听旨。”

    这田能儿说完,径直走上须弥座前站定。

    朱祁钰则走下玉阶,在田能儿有几分得意的目光下,慢慢的向他跪了下去。

    田能儿清了清嗓子,模仿孙太后的语气,拿捏着腔调说道:“哀家同意你们留守京师,是赌上了身价性命的!不守京城,我大明在江南还能有半壁江山,守则可能玉石俱焚。可你们呢,竟然在这种时候还议着什么查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