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实际需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九章 实际需求 (第2/3页)

陈风他们的来意后也并没有流露出抵触的情绪。

    “几个娃娃也不容易,好吧,别人家啥样不知道,就跟你们说说咱家自己的情况吧。”

    老奶奶微微叹气,先是将手里的针线全都收进了随身携带的木盒,又慈祥地摸了摸小麦的脑袋。

    李伟虽然着急,但也知道催不得,起身耐心帮着收拾地上的锦缎和绒布,待一切妥当才重新席地而坐。

    这话匣子一打开就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

    李伟听得极其认真,不断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而周边的街坊邻居听闻有负责动迁的领导来“微服私访”,连晚饭都不做了,主动加入了“倾诉”的行列。

    小麦展现出了强大的安抚能力,有她和陈风帮着从中调和,居民们倒也没有像之前那样“恶语相向”。

    大家就事论事,开诚布公,无所不言。

    李伟的小笔记本很快就被填满。

    而老城区拆迁方案迟迟无法推进的关键原因也终于浮出水面,原来问题正是出在援建干部们自认做得最到位的“公平”二字上。

    上海援助的安居项目核心是“拆多少,还多少”。

    也就是说如果一户人家原本是80平方米的房子,动迁后在富民小区便能分配到一套80平方米的新居。

    这看似“平等”的交易在李伟和陈风这些外地人来看十分合理,但放在喀什古城的这些居民身上却成了“占便宜”。

    先不说老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商店、饭馆、菜场、医院等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备,而计划新建的富民小区则是位于喀什市的新城区,各项配套虽然都有规划,但毕竟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对动迁居民来说完全是“未知数”。

    而且古城里的这些房子,经过老百姓们多年的改建,已经具备了许多额外的附属功能。

    比如屋后可以种核桃树和蔬菜的小院,比如能够供全家人吃食的馕坑,比如能够贴补家用的小卖部。

    这些深深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老城区一部分的“犄角旮旯”,是“遥远”的富民小区所无法替代的。

    “还有啊,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七十年,如果要搬走,就怕连平日里唠叨家常的邻居都没了。”

    老奶奶最后的话也代表着老城区很大一部分银发居民的心声,相比于干净整洁、水电齐全的新房子,他们更希望饭后能有人一起聊聊天,出了啥急事随便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