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贴《围棋三字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转贴《围棋三字经》 (第2/3页)

“汉魏明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这生动地表述了两晋和南北朝的围棋活动盛况。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开始,太子、亲王、外戚、管理机要的大臣、将军、名士等都喜欢下围棋。东晋时,可以从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世家的围棋故事中看到一个概貌。王谢世家中,史籍上载有王导、王悦、王恬、王廣(王导从孙)、谢安、谢玄、谢弘微(谢安从曾孙)、谢瀹(谢安从玄孙)等爱下棋的纪录。谢安早年和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导从弟王旷的儿子)相友善,又和称围棋为“手谈”的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的僧人支道林关系密切。“淝水之战”中对弈江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王谢世家外,喜欢下围棋的名手,不胜枚举。

    南北朝,品棋三。宋明帝,置棋县。

    南北朝,品棋三。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更是盛况空前。南朝“品棋”就有三次。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确定棋艺水平的高低。这三次“品棋”(第一次是在齐武帝萧赜时,第二次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第三次是在萧衍统治的大同末年),其中讲到“登格”的“格”和“棋品”,都是说的围棋技艺的等级,是效法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分为九品。并对其中的每一品都给了一个专名: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日斗力,八曰若愚,九月守拙。

    宋明帝,置棋县。《南史??王谌传》言:“(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都大中正。”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为州、郡、县三级,邑是自然村落。所谓“围棋州邑”,不应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是围棋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执掌会期者的选举、推荐,棋谱的收集、整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围棋机构了。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王积薪,《金谷园》。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隋唐时,围棋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继续流行。《新唐书??百官制》说,唐宫廷的“万林内教坊”设有博士十八人,其中有一名棋博士。《旧唐书??职官制》说,“中书省”下的“翰林院”设有待诏,备皇帝召用,其中就有棋待诏。“棋博士”和“棋待诏”都是专业棋手。这是中国围棋史上由官方设立专业棋手的最早纪录。

    王积薪,《金谷园》。王积薪是唐玄宗时最有名的棋待诏。著有《棋诀》一卷,《金谷园九局图》一卷,《凤池图》一卷,可惜这些都失传了。王积薪外,活跃在中晚唐的王叔文(顺宗时)、顾师言(宣宗时)、滑能(僖宗时)等人,都是唐代知名的棋待诏。

    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中国发明的围棋在近邻朝鲜和日本得到广泛流传。中日、中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北史》记载,在南北朝时围棋就传到了日本、朝鲜。隋唐时期,在围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加广泛、频繁了。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古文人,多浸渐。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宋代,围棋的著作和棋手的水平都别开生面。围棋光辉的文献《棋经十三篇》为北宋张拟所撰,全书按棋局、得算、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斜正、洞微、名数、品格、杂说排列,次第井然,全面系统。其主旨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二、论述弈者应具备的棋艺修养和棋德;三、论述对弈中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要领;四、明确围棋的规则。作者以很高的棋艺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达到了那个历史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北宋和南宋,继续实行了唐朝建立起来的棋待诏制度。棋待诏中最著名是刘仲甫和李逸民。刘仲甫,江南人,宋哲宗时国手。所著《棋诀》一篇,分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大段。一些论述有独到之处。李逸民是南宋初的棋待诏,重编了有古代和当时棋谱的《忘忧清乐集》,保存了大量的北宋以前和北宋时期的棋谱、棋势,是古代棋手的心血结晶,也是研究古代棋艺的宝贵资料。

    古文人,多浸渐。围棋发展到唐、五代、宋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棋在文人学者中广为流传。著名的文人中,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司空图、李煜、欧阳修、王禹冉、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等不仅会下围棋,而且多是高手,且多有关于围棋的文学作品。

    至元明,有《玄玄》。过百龄,世惊叹。《四子谱》,为心纂。

    至元明,有《玄玄》。元代只存活了九十年,在围棋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经》的出现。《玄玄棋经》分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主要内容有:一、收录了张拟的《棋经十三篇》、班固的《弃旨》、刘仲甫的《棋诀》等理论著作;二、有棋盘路图、起手图、起手法、以及直三、曲四、花聚五、神芝六、金圭七等死活的基本图形;三、有卷帘式、莲花角、倒垂莲等边角定式;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