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贴《围棋三字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转贴《围棋三字经》 (第1/3页)

    我围棋,古流传。

    唐尧制,丹朱善。

    记载详,自《左传》。

    汉棋手,不平凡。

    班固著,《弈旨》篇。

    作《新论》,有桓谭。

    《围棋赋》,马融编。

    《博弈论》,持异见。

    两晋间,大发展。

    高品出,多明贤。

    曰“坐隐”,曰“手谈”

    南北朝,品棋三。

    宋明帝,置棋县。

    迨至唐,有棋官。

    棋待诏,职业专。

    王积薪,《金谷园》。

    六朝来,广流传。

    浸日本,渐朝鲜。

    隋唐际,交流繁。

    有宋代,开新面。

    有《棋经》,十三篇。

    刘仲甫,《棋诀》传。

    李逸民,《忘忧》编。

    古文人,多浸渐。

    至元明,有《玄玄》。

    过百龄,世惊叹。

    《四子谱》,为心纂。

    清国手,如涌泉。

    黄龙士,着先鞭。

    徐星友,继前贤。

    范西屏,《桃花泉》。

    著《指归》,施定庵。

    清末季,陈子仙。

    周小松,亦称善。

    至民国,吴清源。

    少年时,头角现。

    赴东瀛,苦研钻。

    成大器,光灿烂。

    解放后,开新面。

    棋业昌,比赛繁。

    陈祖德,自不凡。

    聂卫平,掀波澜。

    后起秀,春笋现。

    出于兰,胜于兰。

    我文化,称斑斓。

    靡世界,列国赞。

    我围棋,古流传。唐尧制,丹朱善。记载详,自《左传》。围棋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流传开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世本》就早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也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见,“尧造围棋”说的渊源是远长的。

    但“尧造围棋”只是一种传说,而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契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弈棋”就是下围棋,“弈者”就是下棋的人。这段话,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关于围棋的最早的、明确无误的文字记载。

    汉棋手,不平凡。班固著,《弈旨》篇。作《新论》,有桓谭。《围棋赋》,马融编。《博弈论》,持异见。

    汉棋手,不平凡。围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以后,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两汉的围棋爱好者,有汉景蒂的儿子刘去、汉宣帝刘询,以及班固、马融、李尤、黄宪等著名的学者文人。

    班固著,《弈旨》篇。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他的《弈旨》是系统论述围棋意义和作用的第一篇光辉文献。《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平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人由已,危之正也。”这是用阴阳、天文、地则、王政等当时理解的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哲理和思想,对围棋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充分的肯定。

    作《新论》,有桓谭。桓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著《新论》说:“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名,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孤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然不如。”在这里,桓谭不仅把围棋的战略战术和早已有系统理论的兵法归在一起,而且指出了对局时上者、中者、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

    《围棋赋》,马融编。《围棋赋》为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赋的开头是“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随后总结了“先据四道兮,保角依傍,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等具体经验。

    《博弈论》,持异见。三国时期,下围棋蔚然成风。一些政治家和有名的文人都爱好围棋。如曹操、曹丕、曹植、孙策、陆逊、王粲、孔融等都是有名的棋手。时吴国宫廷盛行围棋,孙权的太子孙和命韦曜撰写了《博弈论》,对围棋持否定的态度。该文从“君子”应当立功显名和下围棋“无益于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议论。批评了“废弃事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独”、“今实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的现象。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梁朝沈约的《棋品序》中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