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气境 (第3/3页)
公怎么和王家谈的,陈立不清楚。
但最后是以每家三石收的。
当时,风波闹得就挺大。
主要是朝廷收税早已将丁税、田赋都统一算作了田税,按亩折算征收银钱,但这修河堤的摊派,却是按户来收。如此处置,显然不公。
陈立估摸着,县尊应当只要一千五百石粮,至于如何收,多半是陈兴家和王家族长私下商议后定的。
当时搞个多交粮换县衙差事的议事,主要就是为了转移视线和矛盾。但陈立也不能多嘴,毕竟如果按田亩来收,他家交的可就不是三石粮了,而是三十八石粮。
赵贵家的情况,陈立是知道的,家里十一口人,赵贵在家中排行老四。但田只有十七亩,平均一人就一亩多点的地。
即便是丰年,县里又没各种杂征,粮食都不够吃,还得靠兄弟几个在外帮闲赚点散碎钱过日子。像今年这般杂征一多,便撑不下去了。
陈立望着跪在堂前的赵贵,沉默了一会,道:“赵四,你帮我家干活七年了,平日里干活也勤算快。这样吧,你替我干三年长工,每年六石粮。签了契约,我预支给你半年的工钱。”
赵贵闻言,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磕头,感激涕零:“谢谢老爷。谢谢老爷开恩。我签,我这就签。”
对他而言,眼下能拿到粮食活下去才是头等大事。
至于签契约当长工,反倒觉着是陈立心善。
长工不同于卖身的家奴,长工可不签卖身契,无非是这三年必须随叫随到,农闲还可以干点其他的活。
在他看来,长工拿的虽然少了些,但胜在稳定,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让陈立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心软,后遗症不小。
消息不知怎的传了出去,接下来几日,又有不少人找到陈立,见面便跪,哭求着要给他家当长工借粮。
陈立脸都黑了,大部分都直接拒绝了。
不过最后还是留下看着憨厚,平日里干活勤快的三人签了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