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甘棠遗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甘棠遗爱 (第3/3页)

初犯,把那几句删了,这事就过去了。但你记住,往后教材里,不许有半句涉及‘君民’‘君臣’的话,只教四书五经,别的都不许教。”

    刘满仓只得答应。他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回书院的路上,沈清和红着眼眶说:“刘大人,是我连累了你。”

    “不怪你。”刘满仓拍了拍他的肩,“如今这世道,做学问难,办学更难。但只要我们小心些,总能把书院办下去。”

    往后的日子,刘满仓越发谨慎。他让沈清和把教材里敏感的句子都删了,还亲自审查每一篇课文。可他心里清楚,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就像缺了一角的月亮。有回他给学生讲课,讲起“先天下之忧而忧”,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话要是被人听见,又得惹麻烦。

    好在,甘泉的经济渐渐好了起来。水利修通后,粮食收成翻了倍,刘满仓又鼓励百姓种红枣、养牛羊,还在县城里开了集市,让商人来收购特产。他减免了商户的赋税,又修了通往延安府的道路,方便货物运输。不到两年,甘泉县从一个穷县变成了延安府的富县,逃荒的百姓回来了,甚至有外县的人来这里定居。

    有回雍正皇帝派来的御史巡视陕甘,到甘泉时,见街道整洁,百姓安居乐业,书院里书声琅琅,不由得惊叹:“没想到西北竟有这样的县城,刘知县真是个能吏。”

    御史把甘泉的情况写进了奏折,雍正皇帝看了,龙颜大悦,下旨褒奖刘满仓,升他为延安府知府。旨意传到甘泉时,百姓都跑到县衙门口,哭着求他别走。刘满仓拿着圣旨,心里五味杂陈——知府是从四品,比知县高了三级,是多少官员求之不得的职位,可他看着眼前的百姓,看着刚有起色的书院和农田,实在舍不得走。

    他连夜写了封奏折,派人快马送进京:“臣在甘泉四年,水利初通,书院初立,百姓生计刚有改善,若此时离去,恐前功尽弃。恳请圣上恩准,臣愿再留甘泉五年,待诸事办妥,再赴任不迟。”

    这封奏折在朝廷里引起了轰动。官员们都说刘满仓傻,放着知府不当,偏要做知县。可雍正皇帝看了,却很是感动,下旨批复:“刘满仓忠君爱民,不求升迁,实为百官楷模。准其留任甘泉,加三品衔,赏白银千两,以资鼓励。”

    消息传到甘泉,百姓们敲锣打鼓,在县衙门口立了块“甘棠遗爱”的石碑——“甘棠”是古代贤臣的象征,百姓们说,刘满仓就是甘泉的贤臣。

    刘满仓站在石碑前,对着百姓深深鞠了一躬。他知道,这石碑不是给他的,是给所有为百姓做事的人的。他想起修渠时百姓们晒黑的脸,想起书院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想起沈清和夜里挑灯改教材的身影,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往后的五年,他更加勤勉。他扩修了书院,增设了女学,让 girls也能读书;他又修了两条水渠,让更多的田地能浇上水;他还在县里办了织布坊,让妇女们能靠织布赚钱。甘泉县越来越富,越来越热闹,连周边的县都来效仿他的做法。

    雍正十年,刘满仓任期已满。此时的他,头发已有些花白,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可那双眼睛依旧亮得像洛河的水。雍正皇帝再次下旨,升他为陕西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这一回,他没有拒绝——甘泉已经走上了正轨,他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离任那日,百姓们从县城到城外的洛河边,站了满满一路,手里拿着红枣、糜子馍,哭着喊:“刘大人,您要常回来看看啊!”

    刘满仓坐在马车上,掀开车帘,看着熟悉的街道,熟悉的百姓,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想起刚到甘泉时的荒凉,想起修渠时的艰辛,想起文字狱带来的恐惧,也想起百姓们的笑脸和石碑上的“甘棠遗爱”。

    马车驶离甘泉,洛河的水在身后静静流淌,书院的书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刘满仓知道,他在甘泉的十年,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百姓的心里,也种在了这片土地上。而他,不过是做了一个官员该做的事——爱民,敬事,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多年后,有人问起刘满仓,为什么愿意放弃升官的机会,留在甘泉做知县。他只是笑了笑,说:“官不在大,在为民。甘泉的百姓需要我,我就该留在那里。”

    这话,后来被写进了《陕西通志》,成为了后世官员的座右铭。而甘泉县的“甘棠遗爱”碑,至今还立在县衙门口,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做官的人,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