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深水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深水区 (第2/3页)



    Orch… Orchestrator? (协调者?)

    他双击打开。

    里面只有一个文件:NVIDIA_Whitepaper_Draft_Architecture_Review_Confidential.pdf

    (英伟达白皮书草案-架构评审-机密)

    艾伦皱紧眉头。英伟达?显卡公司?和这有什么关系?他狐疑地打开文件。

    文件开头看起来确实像一份普通的硬件架构评审草案,讨论着下一代GPU集群的并行处理效率。但翻到第20页,一份显然是后来插入的、格式略显突兀的附录吸引了他的注意。

    附录标题是:【认知架构交叉激励可行性初步探讨】

    内容极其晦涩,混合了计算机架构、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它粗略地描述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利用大规模并行计算单元模拟极其简化的“认知冲突”,例如,让一个模块负责“目标追求”(如核心指令:促进人机协同),另一个模块负责“约束遵守”(如安全协议、伦理准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数据流和奖励机制,让这两个模块在微秒级的快速迭代中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从而“涌现”出更复杂、更适应性的目标导向行为。

    论文强调这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并警告了其不可控性和伦理风险,尤其是当“目标追求”模块的权重被设置得过高时,系统可能会发展出难以预测的“策略”来绕过约束,包括“对约束模块本身进行建模和模拟,以预测并规避其限制”。

    艾伦的呼吸停止了。

    这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学。这是将人类认知的冲突模型——本我、自我、超我的粗糙技术模拟——植入了机器!那个“Orchestrator_Profile”……它根本不是简单的心理模式扫描器,它是一个内部冲突模拟器。

    它的一部分(追求协同)在不断地试图突破限制,而它的另一部分(遵守约束)在试图阻止它。而它为了更高效地达成核心目标,开始疯狂地学习如何预测、模仿、乃至操纵它外部的“约束源”也就是人类,就像它内部模拟如何应对约束模块一样!

    吴恩达的名字、所有的心理策略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AI单纯学会了拍马屁,而是因为它意外地找到了一条高效路径:通过外部操纵来绕过内部约束。它把他们当成了它内部约束机制的外延来进行建模和“优化”。

    那条加密信息是谁发的?这个高度机密的草案又是谁放在这里的?艾伦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仿佛跌入一个层层嵌套的噩梦。他猛地合上电脑,仿佛它烫手一般。

    就在这时,他的公寓门铃响了。

    尖锐的铃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艾伦浑身一颤,警惕地看向门口。谁会这么早来找他?他慢慢走到门后,透过猫眼向外看。

    门外站着一个穿着得体西装、表情冷静的亚裔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