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章:新火旧柴与天下棋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80章:新火旧柴与天下棋局 (第1/3页)

    “雷霆峡”那盏划破夜空的电弧探照灯,其意义远不止于照明。它像一个巨大的宣告,将“格物”的力量具象化地烙印在西秦每一个子民的心中,也深刻地开始重塑这片土地的社会肌理。

    工业化进程如同一台巨大的搅拌机,将西秦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搅动得波澜起伏。

    最显著的变化是 “工徒”与“匠户”地位的跃升。以往,匠人虽有一技之长,但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多依附于官府或贵族。如今,格物院及其下属的各大工坊、矿山、建设工地,成为了吸纳人口和改变命运的巨大熔炉。熟练掌握新式机械操作、能看懂简单图纸、甚至能提出技术改进的“工徒”,其薪酬和待遇远超普通农户,甚至堪比一些低阶官吏。一种基于技术能力而非土地或血缘的新兴身份认同,开始在这些人中间萌芽。

    李默顺势推行 “工格等级制” ,将技术工人按照技能水平、贡献和创新,划分为“学徒”、“匠人”、“匠师”、“大匠宗”等等级,与薪酬、待遇乃至部分政治权利(如参与工坊管理评议)挂钩。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学习技术的热情,各类夜校、技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然而,变革也伴随着阵痛。

    城乡迁移与流民问题: 巨大的用工需求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宣威城、西都、烈焰堡等工业中心。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带来了住房紧张、卫生恶化、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农村则面临劳动力流失,传统农业受到冲击。

    早期劳资矛盾: 在矿山和某些劳动密集型工坊,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简陋的安全条件,以及部分工头粗暴的管理方式,引发了最初的怠工、抗议甚至小规模骚乱。

    观念冲突: 一些传统的儒生和旧贵族,对这股“重利轻义”、“奇技淫巧”的风气深感不安,私下批评这是“礼崩乐坏”之始,与扶苏殿下倡导的仁政背道而驰。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李默与扶苏、蒙恬及文官系统进行了多次磋商。他们意识到,纯粹的法家严刑峻法或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无法完全应对。最终,在李默的建议下,西秦开始尝试建立一套粗糙的工坊管理规章和基础劳动保障(规定最低工作年龄、最长工时、工伤抚恤雏形),并设立“市令”机构管理城市秩序。同时,扶苏也强调“格物利民”,要求格物院研发的农业机械(改进的曲辕犁、风力提水机)需优先、廉价供应农村,以稳定农业根基。

    社会在撕裂与融合中,蹒跚地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

    社会结构的变革,同样深刻地反映在军队之中。

    蒙恬敏锐地抓住了工业化的契机,对西秦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以往那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