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五章 中秋烽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五章 中秋烽火 (第2/3页)

古墓附近守着,不会有事的。”丘处机安慰道,“杨过那孩子……唉,或许真如马师兄所说,自有他的造化。你眼下最要紧的是养好伤,襄阳还等着你回去主持大局呢。”

    郭靖不再多言,重新闭上眼,专心运功。他知道丘处机说得对,可心中那份牵挂,却如藤蔓般缠绕,让他难以安宁。

    古墓外的一棵老槐树下,黄蓉正望着那道厚重的断龙石出神。中秋佳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她却只能在这里枯坐,守着一座封死的坟墓,等着那个固执的丈夫。襄阳的军情她已收到,蒙古人在四川步步紧逼,襄阳的危机也已悄然临近,可她就是放心不下郭靖。

    他受了内伤,身边虽有全真教的道长照料,可那些人对他终究不如自己尽心。更何况,她还隐隐担心,李莫愁和金轮法王会不会去而复返。

    晚风吹过,带来山间的凉意,黄蓉裹紧了身上的披风,心中却莫名地想起了孟之继。那个在樊城渡口开导她的少年将军,此刻不知在何处。是在襄樊的城楼上赏月?还是已领兵奔赴战场?

    她想起他清澈的眼眸,想起他沉稳的话语,想起他总能恰到好处地化解她的窘迫。若是他在这里,定会看出她的委屈,定会想办法让郭靖既顾全师门情谊,又不让她受这般冷落。或许,他还会陪她多说几句话,让这中秋夜不至于如此孤寂。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挥之不去。她甚至开始想象,孟之继此刻若在军中,会如何应对四川的危局。以他的智谋,定会想出比“东西策应”更精妙的计策吧?以他的勇猛,率领铁骑冲杀时,定是气吞山河的模样吧?

    “呸,想这些做什么。”黄蓉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试图驱散这些纷乱的思绪。她是郭靖的妻子,是襄阳的女主人,该想的是如何守住襄阳,如何帮郭靖分忧,而不是去念着一个只见过几面的少年将军。

    可心底的那份异样,却如投入湖面的石子,久久不能平息。她望着天上的圆月,忽然觉得,这月光虽同,照耀的人却各有各的境遇。孟之继或许正领兵疾行,奔向烽火弥漫的战场;郭靖在重阳宫内运功疗伤,心系家国与故人;而她,只能在这里,守着一份牵挂,一份委屈,还有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远方少年的莫名惦念。

    夜色渐深,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凄厉而苍凉。黄蓉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决定去重阳宫外守着。就算不想进去陪伴郭靖,离他近一些,心里也能踏实些。

    她转身离去,留下老槐树在月光下摇曳,树影婆娑,如同她此刻纷乱的心绪。

    长江之上,孟之经与张世杰率领的水师船队正逆流而上。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战船首尾相接,如一条银色的长龙,向着四川方向驶去。甲板上,士兵们紧握着手中的刀枪,没有人赏月,没有人言语,只有船桨划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光州通往邓州的路上,孟之继率领的蛮龙军仍在疾驰。月光下,骑兵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马蹄声如闷雷般滚动,惊起林间的宿鸟。孟之继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铁骑,又抬头望向天边的圆月,眼中闪过一丝坚毅。这个中秋,没有团圆,却有守护。只要他们多向前一步,前方的山河就多一分安稳。

    光州城外的官道上,马蹄声碎,三万蛮龙军如一道黑色洪流,在月光下劈开夜色。孟之继勒住马缰,胯下的“无影”打了个响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他抬手示意全军暂歇,目光投向西北方向——那里,是邓州的方向。

    副将木昂催马上前,这位来自西南蛮族的汉子,脸上还带着部落特有的图腾刺青,声音如洪钟:“将军,再往前五十里,就到邓州地界了。要不要派斥候先去探探路?”

    孟之继点头:“好,摸清邓州城防部署,特别是蒙古人的粮仓和军备库位置。记住,只探不打,天亮前必须回来复命。”

    木昂领命而去,很快,五十道黑影便消失在路旁的密林里。

    孟之继翻身下马,走到路边一块平整的大石旁坐下,从怀中掏出地图,借着月光仔细查看。邓州城位于南阳盆地南部,是连接中原与川蜀的咽喉,也是蒙古人从河南南下、绕道进犯京湖的必经之地。义父孟珙的命令是联络随州的王大用,合兵进攻邓州,可他心里却另有盘算。

    手指划过“邓州”与“蔡州”的位置,孟之继眉头微蹙。邓州固然重要,可蒙古人在此经营多年,城防坚固,且驻军不下两万,就算与王大用的随州兵马汇合,攻下邓州也需付出不小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邓州地处平原,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