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章 故技重施?不,请君入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2章 故技重施?不,请君入瓮! (第2/3页)

有神助。

    经义题,他写得花团锦簇,

    基础扎实,

    却在最关键的一道《春秋》释经题上,

    埋下了一颗精心设计的炸弹!

    他引用了一条极为冷僻、

    甚至存在巨大争议的汉代纬书注解,

    来佐证一个看似新颖的观点。

    这条注解在后世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为伪作,

    但在当下,却只有极少数顶尖学者才知晓其疑点!

    他甚至“贴心”地将这条注解的出处写得模糊不清,

    仿佛张诚是从某本“家传孤本”中看来,

    更能增加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策问题,他更是大刀阔斧。

    先是高度赞扬本朝漕运之伟绩,

    然后笔锋一转,

    指出三大弊端、五大隐患,

    引经据典,数据详实(半真半假,难以即刻证伪),

    最后提出一套看似完美、

    实则隐含着一个致命逻辑陷阱的“改革十策”。

    这套策略融合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皮毛,

    用古代语言包装起来,

    听起来无比高明,振奋人心,

    但若仔细推敲其执行细节和后续影响,

    就会发现其中一环扣一环,

    最终会导向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足以让提出者身败名裂!

    诗赋,他更是精心炮制了一首辞藻华丽、意境“高远”的七律。

    暗中化用了若干后世名句的精华,

    却故意在押韵和平仄上,

    留下两处极其细微、

    看似笔误实则可作为“铁证”的破绽!

    整篇文章,堪称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一件足以炸死人的艺术品!

    书写过程中,

    他更是动用了一切手段设置物理陷阱。

    纸张,他选用了与张诚带进去的、

    张家特制稿纸质地略有差异的一种(他提前通过张福搜集到样本进行了比对)。

    墨汁,他加入了那特制的“墨水”,

    使其干涸后的色泽和光泽度,

    与张诚所用之墨有肉眼难辨的细微差别。

    在文章不起眼的角落,

    他甚至用极细的笔尖,

    蘸取微量特殊墨汁,

    留下了几个看似无意洒落的墨点,

    实则构成了一个极简单的暗记

    ——这个暗记,

    与张诚那块被视为“吉祥物”的玉佩上的纹路,

    有着惊人的相似!

    所有这些布置,

    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