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才女侧目,教谕探虚实 (第2/3页)
下,
隐隐中蕴藏着与他年龄、
身份极不相符的沉稳与力量。
沉吟片刻,刘老翰林看看向了一直没有做声的赵教谕。
赵明远对着刘老翰林点了点头,然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
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探究之意:
“你这小童,唤作苏小九?”
“回先生,是。”
苏惟瑾躬身应答,声音清晰平稳。
“嗯。”
赵教谕抚须,目光如炬。
“方才两首诗,尤其是这首咏菊,
急智难得,风骨更佳。
老夫问你,你可知此诗…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刁钻。
若是侥幸得之,必然说不出所以然;
即便真是自己所写,
能创作与能精准赏析,
亦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层次。
这是赵教谕在进一步试探苏惟瑾的深浅。
唰!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孙志远也勉强从打击中回过神,
死死盯着苏惟瑾,
咬牙切齿地盼着他出丑答不上来。
苏惟瑾心中早有准备。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题,
是决定他能否真正进入这两位关键人物视野的关键。
他再次躬身,
略作沉吟状(实则超频大脑已瞬间组织好最得体的语言),
然后抬起头,
目光清正地迎向赵教谕,
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依旧清朗:
“回先生的话。
小人愚见,拙句俚语,不敢言好。
若说其中些许可取之处…”
他微微一顿,仿佛在组织语言,
实则将众人的好奇心吊到了顶点,
才缓缓道:
“或许在于‘真切’二字。”
“哦?真切在何处?”
赵教谕追问,兴趣更浓。
“菊之为物,秋深而华,
不与百花争艳于春,
独抗风霜于寒秋。”
苏惟瑾声音平稳,条理清晰。
“小人以为,咏物非止描摹形色,
更贵在得其神髓。
菊之神髓,便在这一‘傲’字,一‘耐’字。
傲对风霜之酷烈,
耐得住清寒与寂寞,方能绽放异彩。”
他说到此处,语气微微低沉,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目光恰似看向了虚空中的某一点:
“这好比…好比世间寒门学子,
无锦绣华堂可依,无父辈余荫可庇,
如同野菊生于荒僻,
所能依仗者,唯有自身一点坚韧不拔之志,
一颗耐得住清苦寒凉之心。
纵外界风霜重重,恶语相加,
困境频仍,其心志不移,
其本性不改,则风霜…
又能奈我何?”
他巧妙地将诗的意境与自身“书童”(寒门学子)的处境结合起来,
一番解读,既精准地道出了咏菊诗的精妙所在,
又融入了自身真切的情感体验,
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最后,他再次躬身:
“小人浅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