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章 偷师学艺,隔窗听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章 偷师学艺,隔窗听讲 (第2/3页)

恭敬无比。

    分析简单对仗,会用“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这类《笠翁对韵》里的套路。

    甚至老先生那略带拖腔、

    抑扬顿挫的朗读调子,

    苏惟瑾都默默记下、模仿。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标配”,

    是他未来必须融入的“语境”。

    超频大脑像一块超级海绵,

    将这些无用的“形式”快速吸收、归档,

    与他记忆库里的海量知识进行交叉比对,

    迅速构建起一套符合大明嘉靖元年科举规范的“话语体系”。

    日子就在这“教者昏昏,

    学者昭昭(指窗外那个),

    听者鼾鼾(指屋里那个)”的诡异氛围中溜走。

    这日午后,阳光懒散,蝉鸣聒噪。

    钱秀才今日讲的依旧是《论语》,

    到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老掉牙的。

    钱秀才捋着山羊胡,摇头晃脑:

    “此句关键在于‘习’字。

    朱子注曰,‘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方有进益。

    尔等须牢记…”

    窗外,正假装擦拭窗台浮尘的苏惟瑾微微点头。

    这解释中规中矩,是标准答案。

    然而,钱秀才大约是讲得兴起,

    又或许是看张诚今天难得没趴着流口水

    (其实是在偷偷拨弄藏在书桌下的蝈蝈笼),

    便多发挥了几句,扯到了《论语》的成书和流传上。

    “《论语》乃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夫子言行之书,

    历经秦火,至汉初方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传本…

    现今所见,乃汉成帝时张禹以《鲁论》为主,

    采《齐论》之长,合而为一,号称《张侯论》…”

    听到这里,苏惟瑾的超频大脑自动检索比对。

    信息基本正确,但细节…

    果然,钱秀才接下来一句便出了岔子:

    “…这张禹,乃是汉成帝之师,封安昌侯。

    其所定《张侯论》,便是依《鲁论》二十篇,

    又采《齐论》之《问王》、《知道》二篇,故得二十二篇…”

    “不对。”

    一个极低极轻、几乎含在喉咙里的声音,

    下意识地从苏惟瑾唇边逸出。

    超频大脑基于后世考古和学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