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除旱魃:以工代赈 (第2/3页)
草鞋,挽着裤腿,和工匠一起挖淤泥。太阳像火烤,他的青布衫全湿了,脸上全是泥点。
王石匠递给他一碗水:“陈老,您歇会吧,这些粗活让我们来。”
陈九龄接过碗,喝了一口:“我也来劳作,大家才会有干劲嘛。”
清淤到一半,遇到一块硬土块,锄头砸下去,火星子都冒出来。
陈九龄蹲下来,用手摸了摸,说道:“这土块是当年没夯实的,得挖深点,不然以后还会淤。”
他拿起锄头,砸了下去,手都磨出了泡,可还是不肯停。工匠们见了,都更卖力了。
崔一渡和陆东阳站在坡上,看着工地上人声鼎沸,竹筐往来如织,不禁感叹道:“陈九龄真把百姓的心气提起来了。”
陆东阳说道:“若非殿下您主持大局,民间哪有这般合力。”
在一千多个百姓的努力下,水渠不到半个月便修好了。开闸那天,溯河水顺着弯渠流进来,哗哗的声音像唱歌。
百姓们围在渠边,有的跪在地上,捧着水喝,有的把小孩举起来,让他们摸水,老人抹着眼泪说:“终于有水了,庄稼不用再渴了。”
陈九龄站在渠边,看着水流进田亩,禾苗吸饱了水,他笑了,脸上的泥点都显得亲切。
郓县新任县令李知墨到任后,陆东阳推辞掉县丞之职,一边教书,一边跟着陈九龄勘山理水,专心致志于水利营建。
崔一渡离开郓城当日,百姓夹道相送。
有人捧着盛满蔬果的竹篮,递到马车边:“景王殿下,别忘了郓城的乡亲。”孩童们追着马车跑了好远,直到气喘吁吁才停下。
崔一渡掀开帘子回望,只见陈九龄站在村口老槐树下,身影渐小,仍不肯离去。他轻叹:“此地有魂,非血肉可系。”
……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却夹着一丝腥气,吹得山道旁的枯树沙沙作响。
回京的路已经走了三日,每日都要走一段较长的荒郊野岭,连个歇脚的茶棚都没有。崔一渡看完一本闲书,实在无聊,便摩挲起惊鸿剑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