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缘由天定:封赏2 (第2/3页)
殿内气氛顿时放松,仿佛寒冰初融,春风悄然透入。
魏太师微闭双目,卫弘睿撇了撇嘴,眸底阴翳一闪而过。
成德帝缓缓开口,声如幽谷清泉,殿内众人顿时凝神,“天子之家,一举一动皆为天下法。三皇子修道,朕不加阻挠,但百姓围观,易生疑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恒王与林孝扬:“今后在市井设坛诵经之事,可暂停,待礼部议定章程,合乎礼制后再施行。众卿以为如何?”
皇帝都拍板了,这句“众卿以为如何”,无非是口头禅罢了。
群臣俯首称是,没有人再跳出来反对。
成德帝说道:“三皇子此番赈灾募捐有功,特封为景王,享亲王尊荣。赐府邸一座,府邸选址京城繁华之地,一应规制,皆按亲王之例。”
“儿臣叩谢父皇隆恩!”崔一渡赶紧行大礼,眸中难掩喜色,心想,终于可以搬出规矩繁多的皇宫了!
之后,成德皇帝将崔一渡的婚事提到了议程。崔一渡领旨谢恩,众人起身恭贺,殿内一片称颂之声。
成德皇帝对这个儿子,心里是充满亏欠的,毕竟崔一渡幼年出宫,未曾给予应有的关怀,他知道崔一渡受尽颠沛之苦,而立之年仍是孑然一身,因此对他多了几分宽容与怜惜。
成德帝得知崔一渡修道,便在他回京当日赐下紫云观一座,允许他往观中静修。崔一渡把道观交给一位老道士打理,自己得空就会去那里喝茶下棋。
皇子必须文武兼备,皇帝赐他“惊鸿”宝剑,又聘国子监大儒黄沛霖为师,每日晨起习武,晚上读书,弥补学识上的不足。
崔一渡习武不在话下,唯独对儒师传授的诗书兴致寥寥,常以卜卦推演为乐,令黄沛霖摇头叹息。
成德帝知道他性情疏逸,也不苛责,只盼着他历经民间疾苦,能以不同眼界参政理事。
然而崔一渡每每批阅农政奏报,皆以卜卦来推算,说什么“天象示吉,宜兴屯田于西南”,“阴晴有数,播种当依爻象”,句句不离老本行。
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