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章 并非全然不通实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7章 并非全然不通实务。 (第3/3页)

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但他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

    太子越是表现得如此“深明大义”,其背后真正的意图就越是令人难以捉摸。

    褚遂良接口道:“殿下心存谨慎,乃是社稷之福。然则,既是殿下首倡此议,心中总该有几分计较。譬如,此人当出于中枢郎官,还是地方大吏?是长于民政干才,还是熟谙边务军机?即便无具体人选,亦当有方向之思虑,否则,如此泛泛而议,何异于大海捞针?”

    褚遂良的问题更为具体,将讨论从“有没有人”推进到了“哪类人”的层面,继续向太子施压,试图逼出其倾向性。

    李承乾沉吟片刻,仿佛真的在认真思考褚遂良的问题。

    他不能一直完全回避,必须展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否则会显得过于无能或虚伪。

    “褚卿此言有理。”

    李承乾缓缓道:“依孤浅见,此人选,出处并非关键,关键在于是否真具实才。若出自中枢,需有地方历练,深知下情,而非仅擅纸上空谈。若擢自地方,则需通晓朝廷规制律令,胸怀全局,而非拘泥于一地之见。至于偏重民政亦或军务……西州之事,攘外安内本就一体,难以截然分开。首要者,当如唐尚书所言,需精于筹算管理,能理顺钱粮户籍,安定民心。同时,亦需如兵部所言,有应对突发边情之胆识与决断。二者得兼,自是上选;若不得已而求其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或可侧重于精于内政、善于安民之才。边情若有急变,尚有安西都护府等军镇专司其责,而徙民实边、开发屯垦此等根基之事,却非黜陟使莫属。根基不稳,边陲终难言固。”

    这番分析,条理清晰,权衡了利弊,并做出了一个看似合理且顾全大局的取舍——优先选择善于内政安抚的官员。

    这完全符合朝廷经略西州的根本目的,也似乎与他急于推进此事的初衷吻合。

    殿内不少官员闻言,不禁暗自点头。

    太子这番见解,倒也算中肯,并非全然不通实务。

    然而,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等人物,却从这番话里听出了更深的东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