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激光制导! (第3/3页)
和部件。”
“激光制导?”听到这个词,电话那头的赵建国明显吸了一口凉气,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林默!你小子是真敢想啊!那玩意儿……可是个无底洞!比你们搞彩电、搞火箭炮难多了!你要那东西干嘛?难道……”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一个惊人的念头,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不对,你……你想搞激光制导火箭弹?!”
“没错!”林默肯定地回答,“所以需要您帮忙,协调一些基础部件,比如特定波长的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高灵敏度硅光电探测器,小型化高精度陀螺仪,还有相关的一些半导体元器件和特殊光学玻璃材料。”
“我们主攻最核心的编码激光器、抗干扰导引头和控制算法。”
赵建国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几秒,显然被林默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震住了。
他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也知道激光制导的难度和意义。
这小子,刚搞出个大炮仗,转头就要给这炮仗装上眼睛?
这思维跳跃得让他这个老军工都跟不上趟!
“你……你小子……”赵建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真他娘的是个天才!老子算是服了你了!”
他虽然不明白林默具体要怎么做,但基于对林默能力的盲目信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拍了板:
“行!我不管你要干什么,既然你开口了,我就去给你跑!”
“我这就联系科学院光电所,还有几个搞激光和半导体的重点单位!就算去求爷爷告奶奶,也给你把这些东西协调过来!”
这就是林默的策略:
利用现有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和部件,集中全所力量,猛攻最核心、最关键的几个技术堡垒,实现快速突破。
这远比从零开始全链条研发要高效得多。
说完激光制导的事,赵建国语气轻松了些,告诉林默另一个好消息:“对了,你上次要的那个小型活塞发动机的生产线,有着落了!”
“哦?这么快?”林默心中一喜。
“嗯,省里出面协调,从赣北一家濒临关停的摩托车发动机厂调剂过来的。”
赵建国解释道:“那家厂子以前生产过一批军用挎斗摩托的发动机,后来军品订单减少,效益不行了。这条生产线是七十年代末引进的,技术还算可以,能生产排量从50cc到150cc的小型活塞发动机。”
“虽然精度和材料可能比不上国外最先进的,但基础是有的,正好符合你的要求。”
“设备正在拆卸打包,大概七天后就能运到你们厂,价钱也谈好了,连同部分技术资料和库存配件,一共二十八万人民币,省里给你们出一半,算是支持研发。”
二十八万人民币,在这个年代不是小数目,但相对于一条完整的、能立刻投入使用的发动机生产线而言,无疑是极其划算的。
林默表示感谢,这条生产线,将直接关系到“天眼”无人机项目的动力心脏!
挂断电话,林默精神大振。
发动机和激光制导两线并进,资源正在快速汇聚。
他回到“点睛”项目组的临时实验室,团队成员已经按照他划分的方向,热火朝天地投入了工作。
钱学明带着电子组的人开始研究编码激光的驱动电路和抗干扰算法,李卫国和光电组的人则开始设计激光发射器和导引头的光路。
孙伟良则领着机械组的同事,开始根据林默提供的草图,设计能够承受火箭弹发射过载和高速旋转的控制系统.......
实验室里,黑板上的公式和电路图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不断更新着,图纸更是铺满了整个桌面。
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的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清楚任务的艰巨,不敢有丝毫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