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明修栈道 (第2/3页)
盐商有盐引后便能够凭引去盐司支盐,同时也获取了盐的专卖资格。
开中法有效解决了明代初期边关缺粮的问题,盐商为了节省粮食的运输成本,他们自发组织流民在边塞屯垦,这些田被称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使得明代初期边关粮价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至成化年间,边关粮价极低,因此朝廷普遍认为开中法“纳粮中盐”让商人占了很大便宜,《明世宗实录》记载:“.....至成化年间.....商人输粟二斗五升,支盐一引,是以钱五分,得盐一引也。”
意思就是说成化年间,商人向边关运输0.25石粮食,能得到一张盐引,等于盐商只花0.05两银子就获得一引盐。
由此也可以算出成化年间边关粮价为0.2两每石。
于是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既商人不必再向边关运粮获取盐引,而是改为直接向户部或者盐转运司缴纳白银获取盐引。
叶淇改盐法短时间内使朝廷获得大量盐税,但却导致了商屯荒废,边关粮价暴涨。
至嘉靖七年,明史记载:“(时)边关日遂困弊......稻米一石,直银五两。”
这就是说四十年间大明边关粮价翻了二十五倍。
到了明代中后期,九边更是普遍缺饷,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叶淇变盐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
杜延霖说着将周延给他的那本蓝皮账簿飞快翻了翻:
“自弘治年间改开中法以来,每引盐可得盐课一至一两二钱,即使按每引得银一两来算,去年本该收得盐课至少二百三十万两,可户部实收不过六十万两!”
这话一出,王茂才等盐司官员的脸色明显有些不太好看了。
“杜秉宪有所不知,”赵汝弼见场风不对,连忙招呼自己的亲随为众人沏茶,“盐政积弊非我等敢欺,实乃仰体圣意、报效君父的不得已之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