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1章 上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1章 上映 (第2/3页)

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定个5000万,等达到5000万,然后再往下一个目标,奔着一亿、两亿去努力。”

    “所以,您给《寄生虫》定的小目标是5000万吗?”

    “差不多吧。”

    沈良微微点头:“5000万确实比较合适,它是那种既有挑战性,又不是难以完成的小目标。”

    5000万?

    还小目标?

    台下的路钏听到这串数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哪怕他叛变了,成了沈吹的一员,但5000万怎么可能是小目标?

    很蓝的啦!

    不过。

    一想到《寄生虫》的成片质量,可能也没那么难,毕竟,《寄生虫》要比《小偷家族》、《花束般的恋爱》更具观赏性。

    是文艺、商业双丰收的类型片。

    另一边。

    老何笑吟吟地看着台上的学生。

    好大的口气。

    不过,小良确实有说这话的资格,毕竟,小良可是几乎改变学风的人。

    三年前,学校内部的大多数人都瞧不起拍商业片的导演。

    这其中既有商业片不能拿奖,艺术性偏低的缘故,也有酸葡萄心理。

    都踏马什么年代了。

    如果可以选的话,谁不想口碑票房双丰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然而。

    知易行难。

    奖项、票房双丰收的片子,屈指可数。

    江文当初为什么受投资人追捧?

    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既有奖项,又有票房。

    同理。

    张卫平为什么把张一谋绑的那么死,又能拿奖,又能卖座的导演,太他妈少了。

    更直观的说,六代导演一头扑进冲奖片,既是自我表达,也是为了商业利益。

    有奖的片子更好卖钱!

    这是公认的事。

    而三年后的今天,因为有沈良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在,老一辈的电影人可能还坚持走文艺片路线。

    坚持作者电影。

    但在新一代的学生群体中,很多人不再排斥商业片。

    走罗潘、罗噔、程尔、胡雪扬、宁皓那样的路,不香吗?

    “这小子,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

    一旁,老穆乐呵呵的笑着,低声跟老何交流。

    “老何,你说这5000万的小目标,能不能达成?”

    “应该行。”

    老何低声道。

    “即使差,也不会差多少,话又说回来,哪怕没实现,《寄生虫》也是大赚。”

    都是自己人,他们知道《寄生虫》的版权交易情况,仅凭亚洲以外市场的版权收入,就足以覆盖《寄生虫》的制片、宣发成本。

    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每一分票房都是纯赚。

    当天晚上,《寄生虫》、《三岔口》发布会的相关新闻就登上三大门户首页。

    《沈良携强势登陆五一档,金熊奖加持,剑指5000万票房!》

    《林晓铭炮轰院线排片不公,沈良淡定回应“用票房说话”》

    《沈良: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我卖它个5000万!》

    《星爷宿敌林晓铭隔空开火,批金熊奖特权压榨港产片生存空间》

    《柏林载誉VS港片困局,五一档成内地、香江电影实力试金石》

    《反思:五一银幕激战,台片缘何缺席,台片前路在何方?》

    《……》

    这边,网上沸沸扬扬,线下,同样是热热闹闹。

    金熊影片到底长什么样,影迷们早就好奇了。

    虽然他们从过往的报道里窥见一鳞半爪,但眼见为实,好不好看,先看了再说!

    线下零点场爆满之际,沈良已经带着全智贤、宋康昊、宋允儿、郑雨盛杀去申海。

    他们四个都是沈良垚过来的。

    沈良振臂一呼,谁敢不来?

    包括正在荷兰拍《雏菊》的全智贤、郑雨盛都马不停蹄地飞了过来。

    这部电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韩国影片,不过,执导《雏菊》的却是香江导演刘玮强。

    就是拍了《古惑仔》系列、《无间道》系列、《头文字D》的导演。

    飞机落地申海,刚好是凌晨两点半。

    落地后,沈良一打开手机,接二连三的短信,嗡嗡而至。

    看到蒋德福的短信,沈良给他回了一个电话。

    “蒋师哥,还没睡吧?”

    “没。”

    蒋德福呵呵一笑。

    “不给你报完喜,我这个觉睡得也不踏实。”

    “师哥辛苦,其实你发个短信也是一样的。”

    “那怎么行。”

    《寄生虫》和《时间游戏》的套路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