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2章 冲击三金大满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32章 冲击三金大满贯? (第3/3页)

   “不是。”

    杀鸡焉用牛刀,达拉斯是沈良准备冲奥用的。

    “我想拍一部默片。”

    “默片?”

    此话一出,老穆和老何对视一眼。

    这个想法,有点大胆。

    但,又很有创意。

    在这个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反过去拍一部默片,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细说。”

    “当初上电影史的时候,沙老师给我们放过不少经典默片。”

    沈良随口找了一个理由,借题发挥道。

    “那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在这个时代拍一部默片,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时间点的话,就选择上个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正好是段默片和有声电影交替的年代。”

    “画幅方面,如果是我拍的话,我会选择默片时代的1.33比1,其他的运镜方式、灯光、拍摄手法、美术等等,都尽可能与默片相匹配。”

    以上这些,都是沈良先画了靶子,再射箭。

    他的灵感源自于2011年上映的那部《艺术家》,这部片子就是用现代的技术,复原拍摄了一部默片。

    这部片子上映后,横扫金球奖、奥斯卡,一举收获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五项大奖。

    在11年戛纳电影节,《艺术家》同样收获了最佳男主角。

    复古,有时候也是一种先锋。

    你威尼斯不是准备舔好莱坞嘛,我就给你准备一部致敬默片,致敬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

    就问你够不够创意,够不够大胆,够不够政治正确?

    “想法是不错。”

    老穆沉吟片刻道。

    “但,默片拍摄和现在电影可不是一回事,不是说拍一部无声电影就叫默片。”

    “不过,你真要拍的话,可以多请教请教司徒老师(兆敦),他对默片有研究。”

    “另外,你和上影那边关系不错,谢缙、吴怡弓、舒适这些上影厂的老前辈们,有空你去多走动走动。”

    “嗯,嗯。”

    沈良连连点头,这些都是他预备拜访的老前辈。

    上影厂,祖上还是很阔的,底蕴很深厚,上个世纪拍过大量的经典影片。

    那些老一辈的人,虽然拍的不是默片,但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默片时代的产物。

    “剧本呢,你写好了没有?”

    老何倏地问道。

    “还没。”

    沈良如实道:“我准备先写个大纲梗概,然后再找几个好莱坞编剧扩展扩展。”

    “好莱坞?”

    听到这话,老穆很是惊讶,反观旁边的老何,他似乎早有所料。

    “老穆啊,看来你的敏锐度不太行啊。”

    老何呵呵一笑。

    “小良刚刚都说了要拍20-30年代,默片、有声电影交替,那时候,国内哪有什么电影产业。”

    “老师厉害。”

    沈良送上一记马屁。

    “我还没说,您就猜到了。”

    旋即。

    沈良简单地介绍了一遍剧情梗概。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好莱坞当红巨星乔治·瓦伦丁才华横溢,无人不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一位热爱表演的影迷柏比·米拉。

    米拉热爱表演,却苦于没有机会。

    乔治随手提携了一下这位小影迷,让她走入了电影行业。

    后来。

    有声电影出现,这位小影迷从籍籍无名的配角,一跃成为影坛的甜心偶像。

    新时代,两人的身份地位迎来究极反转。

    乔治这位默片时代的巨星,江河日下,先是投入巨资的电影失利,然后又与妻子离婚。

    事业、家庭,迎来双重打击。

    饱受挫折的乔治一蹶不振,一度想要自杀,但米拉及时出现,不仅救下来了他,还帮他重新振作。

    单从剧情来看,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爱情电影。

    《艺术家》能横扫奥斯卡、金球奖的关键在于创意,以及拍摄手法。

    就像老穆说的那样,不是无声电影就叫默片,但有成品参考的情况下,沈良不担心剧情。

    而是担心票房。

    有声电影时代,默片的受众几乎没有,《艺术家》前世能拿到1亿多美元的票房,靠的是奥斯卡光环。

    如果没有奥斯卡十提五中的辉煌战绩,仅凭金狮奖的光环,这片子,十有八九要亏本。

    因为好莱坞拍电影,太吉尔贵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