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 (第2/3页)



    如果换别人写闺阁女子,可能会写“姑娘长得美,心里很孤单”,温庭筠用屏风、阳光、头发、脸蛋、绣花袄、金鹧鸪这些细节,把姑娘的美和孤独全藏在里面,让你自己去品——这就是他的本事。

    有人说温庭筠的词“太艳了”,全是脂粉气,没什么格局。可你细品就知道,他的“艳”不是没脑子的堆砌,是为了写人——那些闺阁里的姑娘,她们的生活就是涂脂抹粉、穿绣花袄,温庭筠写这些,是为了贴近她们的真实生活,更是为了写她们藏在艳色背后的委屈和孤独。

    比如有的姑娘嫁给了有钱人,吃穿不愁,可丈夫总不回家,她能对着镜子发呆;有的姑娘等着心上人,却总等不到,能摸着袄上的成双鹧鸪叹气——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女性心事,温庭筠把它写出来了,这就是他词里的“风骨”,不是空喊口号,是藏在细节里的共情。

    诗里的“两面派”:一边写尽旅途苦,一边骂遍官场黑

    如果就知道温庭筠写花间词,那可就亏了——他的诗也厉害,而且是“两面派”:一面是清清爽爽的旅途诗,读着让人心静;一面是带刺的讽刺诗,读着让人气愤。

    说说他的羁旅诗,最有名的就是《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在商山赶路时写的,重点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字——你数数,这里面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闭上眼睛想想:天还没亮,鸡刚叫,路边的茅店里还黑着,月亮还挂在天上;板桥上结着霜,上面有了行人的脚印——这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早行图”吗?

    欧阳修特别喜欢这句诗,说它“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意思是“不用多余的话,把该有的画面都放进去了,这才是最难的”。你想啊,要是温庭筠写“早上我早起赶路,很辛苦”,多没意思?

    他用这十个名词,把早行的冷、早行的苦、早行的孤独全写出来了——这就是他写诗的本事,不直白喊苦,却让你比他还懂苦。

    为啥他能写出这么好的羁旅诗?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漂泊——小时候跟着娘从祁县到江南,后来考科举到处跑,被贬后从隋县到襄阳,再到江陵,他的脚就没停过。旅途的冷、饿、孤独,他都尝过,所以写出来的诗才那么真,那么戳心。

    比如他写“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楚水悠悠地绕着楚亭流,天地都对他没情分,这哪是写山水,是写自己漂泊的委屈啊!

    再说说他的讽刺诗,这可是他诗里的“硬骨头”。温庭筠这辈子官运不好,不是因为没才华,是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权贵子弟靠关系上榜,官员们贪污受贿,皇帝昏庸不管事,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最后全写进诗里了。

    他写过一首《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